論千年古蹟~唐甘棠港與閩安迥龍橋

  甘棠港(音講,閩江出海主航道)與迥龍橋命名同在唐末天祐三年(906),距今1115年。

  為表彰王審知政績,唐末哀帝李柷命禮部侍郎于兢撰文,將士郎王倜書,在福州閩王祠立了一通全國最高的唐碑《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其中皇帝親自命名的甘棠港就是指鼓樓前甘棠閘至琅岐金牌門的閩江出海主航道。閩安迥龍橋則是外貿海關橋。因此,唐末王審知甘棠港與迥龍橋可聯合申報國保單位。可以說,自戰國閩越新店古城開始的閩江古航道,以及唐末甘棠港、迥龍橋是早於泉州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

註釋:

  春秋戰國有“關與關市之征”,唐末王審知設榷貨務衙門主管外貿,閩安迥龍橋宋以後設市舶司,其功能類似今海關,因此,五墩六孔的迥龍橋就是為海船設立的“海關橋”。

再論:

  唐甘棠港(音講,水道,即主航道,不是現代詞彙中的港囗、碼頭),位於“閩越之境,江海通津”、“途經巨浸,山號黃崎”。七年前,我帶領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考證,唐哀帝天祐三年敕封的甘棠港是指福州市鼓樓區瓊東閘(唐宋甘棠閘),經台江、馬尾、琅岐出海的閩江古航道。由於王審知、張睦、劉山甫策劃了琅岐金牌門炸礁拓寬工程,並假託上天感應,獲得皇帝賜名甘棠港。因此,宋以後甘棠、黃岐地名到處都是,南宋《三山志》把福安溪譚鎮廉村附近的小地名甘棠港、黃岐嶺誤注為唐甘棠港,影響最大。

  最近根據閩王祠前石獅與閩安迥龍橋石獅考古類型學對比,同屬唐末風格,這就把迥龍橋石獅下“丙寅暮春立”確定為唐哀帝天祐三年(丙寅年,公元906年),與閩王祠德政碑同一年。
未提供相片說明。未提供相片說明。  閩安迥龍橋與琅岐金牌門同在閩江出海古航道上,都是閩王王審知的德政。同時也排除了唐甘棠港在長樂文嶺黃岐澳的可能性。

  根據自然地理海洋洋流資料,琅岐南以及長樂梅花一帶洋流沖擊泥沙較厚,自古閩江主航道均在台江、馬尾、閩安、琅岐雙龜出海。

可能是地圖的圖像

  前不久,閩候南嶼張睦祠堂發現的門匾“港號甘棠 石震黃岐”又是一處文物佐證: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琅岐金牌石

可能是水體的圖像

↑金牌石側炸礁灼燒古蹟

可能是水體的圖像↑行駛在寬287米的琅岐門海輪

附註:

 ◎第170篇還詳細介紹了修建甘棠港時長樂金峰、潭頭一帶是王審知等人的後勤指揮中心以及設壇祭天的棋山寺,運輸官員、器材的歐冶都官渡、籌港等。還有年青學者查出明清和民國地圖標註琅岐為黃岐島等珍貴資料。

 ◎說明,年老兼電腦盲,每篇文章都是用手機寫發給工作室上公眾號,太短請讀者原諒!

●編者按/作者簡介

第233篇 甘棠港与迥龙桥
 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可能是 6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