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人生*多彩多姿~陳行甲浙大演講

●陳行甲 

  編者按:陳行甲辭職湖北省巴東縣委書記後,專心做公益,幾年來,應邀到全國多地演講,唯此次在浙江大學的演講,最撼人心魄,他講到了成長、追求、曲折、奮鬥,不矢堅毅的意志,不屈向上的品質,讓人深受感染。這是幾天前浙大的那場演講實錄,你若能耐心地讀完,對教育你自己的孩子、激勵身邊的親朋、堅定本人的信念,大有幫助!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
  感謝阮院長和忻皓的邀請,讓我來浙大的紫領講堂演講。這是第17期。我查了一下前十六期的演講嘉賓陣容,嚇了一跳,裡面有老省長、現任廳長、大企業家、大學者,讓我這個後來者很有壓力。稍感慶幸的是,上這個講堂的公益人,我是第一個。我希望我能講得有點不同,讓大家有一點啟發。

  我曾經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自認為合格的官員。這個衡量的標準,一是我服務過的老百姓絕大多數對我的認可,曾有朋友說互聯網上老百姓對我那麼多一邊倒的匿名評價,是許多人花錢僱水軍都買不到的效果;二是黨曾經給我的巨大榮譽。人民群眾認可,黨認可,我可以自豪地說,我人生上半場的行政生涯是成功的。

  我人生下半場選擇辭職從事公益,當時曾引起過一些猜測和討論。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複雜。現在,我可以輕鬆快樂地跟大家說,那隻不過是我青春記憶的一次復蘇。

  今天,面對同學們青春的面龐,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過往人生中三次難忘的成長體驗。希望我的這些體驗能,對你們未來的人生選擇有所裨益。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足夠幸運的話,其一生中會有三次成長。
  第一次,是發現世界不以自己為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有些事自己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知道無能為力還去做。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這三次成長的故事。

  第一次成長,走出自我,比想像的來得更早一些

  我在農村出生長大,從小跟著媽媽一雙腳板山里來山里去。媽媽是我的人生中第一個導師,也是最重要的導師。媽媽只念過兩年書,沒給我講過什麼深刻的道理,但是她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我。

●陳行甲童年時和家人在一起

  童年記憶中,我們家門外的階坎是過路的背腳夫必須要歇靠的地方。一是我們家門外總是掃得乾乾淨淨的,二是每個背腳夫都會在我家討到水喝。我們那個村子很偏遠,很窮。

  村子裡有一戶很特殊的人家,男主人姓潘,我叫潘伯伯,女主人姓王,我叫王伯娘,他們家有七個孩子。記憶中潘伯伯一家在村子裡不受人待見。潘伯伯常年佝僂著腰,拿著個煙袋,走到哪咳到哪,吐到哪;王伯娘似乎永遠沒梳過頭,總是蓬頭垢面,因為潘伯伯動不動打她,她總愛哭,眼裡總有眼屎。就是這家人,經常會到我家借鹽吃。我很少看到他們還過。大抵因為面子的緣故,他們時常換不同的孩子來借。但是,我媽媽從來沒讓他們空手回去過。少不更事的我曾經問過媽媽,他們總說借,總不還,為什麼還要給他們藉?還記得當時媽媽拉下臉呵斥我: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麼會藉鹽吃?我們不給他們藉,他們就沒地方借了,以後不准你說這種話!

  還有一次,夜晚媽媽給我洗完腳,準備招呼我睡了。這時窗外傳來斷斷續續的哭泣聲,打開門一看,是王伯娘。原來是她家三女子有媒人上門提親了,可是沒有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王伯娘大致也是無路可走了,又到唯一的求救處來哭泣。那一晚,我親眼看見媽媽把她出嫁時穿的白色帶暗紅格子的確良衣服,送給了三女子。

  從我童年到少年的過程中,我親眼見到或者聽到潘伯伯家老少一個一個死去,到最後只剩下大兒子一人,坐牢回來繼續在村里生活著。他們家多數是病死的,也有到外地賣血感染艾滋病死的,還有在外地做小偷被人追到地裡打死的,比余華的《活著》講述的徐福貴一家人還要特別。他們家因為太窮,葬禮都很寒酸。記得童年的一個清晨,得知王伯娘夜裡去世了,我遠遠地看見媽媽趕過去幫助料理王伯娘的遺體時痛哭失聲。回想起來,我媽媽雖然也窮,但是她就像村里的菩薩,悲天憫人。她在用她不大的力量,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比她更弱的人活著的尊嚴。

  童年和媽媽在一起的生活,雖然窮,但是我們不缺少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愛。愛是人世間最具發散性的物質,不以自己為中心,體恤他人的感受,才是愛的本質。媽媽親切的笑容,溫暖得可以融化冰雪,是我人生力量的源泉。媽媽離開多年,我輾轉過很多地方,但是無論我走到哪裡,一直帶著媽媽的遺像,在她的笑容中感念她留在世間的溫暖。媽媽給我的愛,給比她更弱的人的愛,像一顆種子深埋在兒子的心底。

  在我前半場的人生中,無論是求學生涯還是工作經歷中,與人為善,願意為他人著想,是我周圍的人給我的標籤。

  大學時曾有一個平時交往並不多的隔壁寢室同學,畢業前大家一起聊天時說:如果將來我臨終前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要託付一個人,我託付給陳行甲。我至今把他的那句話記著,視為我的一個極高的榮譽。

  我後來當了官,媽媽留在我心底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讓我懷著和媽媽一樣的悲憫態度來對待弱者,讓我恥於在窮困的土地上錦衣玉食,從而堅守乾淨的從政底線。

●陳行甲任縣委書記時,與群眾在一起

  我曾經做過五年多縣委書記。有人說縣委書記是中國權力最實的官。我在這個平台上,以我服務的老百姓為中心,痛痛快快地做了一些事情。

  面對當地曾經渾濁的政治生態,我借黨中央強力反腐的東風,下重手扭轉風氣。曾經一年多時間裡,我親自簽字或者親自部署抓捕的工程老闆和官員就達87人;

  為了逼著官員眼睛朝下,我打造了一個創新的平台,讓全縣老百姓公開評價幹部;在那個幾乎全省最窮最邊遠的山區縣,頂著大家不看好,甚至時任縣長都不支持的壓力,通過信息化實現了農民辦事不出村,辦起了農村信息趕集;為了省錢並考慮宣傳效果,給當地旅遊代言,我親自出鏡唱歌錄MV,手持旅遊宣傳旗幟,直播3000米高空跳傘……

  雖然我為官時的“特立獨行”曾帶來一些質疑和掣肘,個別我的主要領導堅定地認為我是在出風頭搏政治前途,但是我不以為意。只要不違背組織原則,我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別人怎麼看不是我考慮的重點。

  任職期滿後我被省委提拔公示了,但是我最終決定辭職從事公益。在這裡我也想澄清一下,我辭官從善並不意味著我認為從政有什麼不好。

  從政在中國文化中一直都是主流的效率最高的為民服務的方式之一,現在也是如此。很多我非常敬佩的人都在各級崗位上從政為民,他們的奉獻值得尊敬。只不過那個時間點上,綜合我的處境、我的理想,以及時代提供的機會,我認真思考後認定,辭職從善對我來說是一種更好的人生選擇。

●陳行甲任縣委書記時,與無臂青年陳慈方在一起


  在外人眼中,我放棄明顯的仕途前景,一定經歷了內心的波瀾壯闊。其實對我來說只不過是順水行舟而已。

  以前我說想為老百姓做些事,沒想當大官,那些人說我是在裝。現在,我用行動證明,一個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功名利祿真的沒那麼重要。他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只分對錯、不論輸贏。

  有些時候,生活的邏輯是你越是不論輸贏,你贏的概率反而越大。我不當官了並不是輸了。我贏得了內心,贏得了尊嚴,贏得了在公益領域繼續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機會,這是更大的贏。我辭職後網上曾出現很多寫我的讓人動容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前途多艱,甲哥保重》,文章最後一句話就是:“單就老百姓都喜歡他這一點,他已經贏了! ” 

第二次成長,轉場公益的最初,面對幾乎遠在天邊的理想,深知要奮鬥的路很長很長

  我在決定轉場公益之時,理想就是做這個時代的晏陽初,去做鄉村平民教育,我甚至在給當時省委主要領導的辭職信中附上了我的晏陽初計劃。

  但是,就在我辭職後的第二天,爆發了一個全國熱點——羅爾事件。以前在我工作的縣里發生的好幾起兒童白血病導致傾家蕩產的例子曾觸痛過我,羅爾事件讓我更深更細地關注到這個社會痛點。

  上網深翻,發現早在2011年3月4日,當時的國家衛生部就曾表態,從當年起,全國的急性兒童白血病要推行免費治療,可是羅爾事件表明,這個政策並沒有落實。這激起了我的熱情,我想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兒童白血病免費治療這件事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否則當時的國家衛生部不會表態;二是這件事很難,否則不會這麼多年沒落實。再深入研究發現,這件事難就難在底數不清、路徑不明。所以,我反复考慮之後決定先擱置我的晏陽初計劃,這個可以留到以後再做,我先著手從公益的角度來嘗試為推動兒童白血病免費治療探底、探路。

  開始之後才發現,這談何容易!可以說,當初的我,除了理想和熱忱,幾乎一無所有。一是沒有一丁點兒白血病專業醫學知識,二是沒有任何公益從業經驗,三是沒有錢。

  我和家人討論想法,和他們一起畫樹狀圖分析該怎麼做。他們客氣地聽著,也從價值觀方向的角度說幾句鼓勵的話。

  不光是他們都不看好,我有那麼一刻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想蹬著自行車上月球,太自不量力了。

  一開始去拜訪自認為潛在的資助人的時候,也吃過閉門羹或變相的逐客令。有時聯繫曾經對我很親熱的朋友,要么微信不回复,要么回复時那種疏遠和冷淡隔著屏幕都能讓你感覺到;有時我充滿熱情地給介紹我的想法,得到的卻是慵懶的呵欠或者刻意轉走話題的尷尬。不止一次,從別人辦公室走出來的時候,腳步比進去的時候沉重很多。

  最初的幾個月,時常伴隨著深深的無力感。那個時候經常在內心裡跟自己說,要像曾國藩說的那樣打碎牙齒和血吞,使笨力氣堅持住。

第三次成長,明知道無能為力,還是決定去做

  彼得聖吉老師曾經對我的激勵在那個階段成了我精神上的支撐。如果看清了方向,就堅定地往前走吧,讓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在途中遇到你。

  我自己覺得,這個方向我是看清楚了的。就像遠在天邊的微弱星光,但是我確定那微弱的光亮不是幻覺,是真實的,它在召喚著我。哪怕腳下的路漆黑一片,看不清楚,我也決定邁開步子向那個光的方向走去。

  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通常選擇“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這一次,我選擇“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當所有的客觀力量都暫時沒有的時候,你還有一個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我開始埋頭學習,搜索一切相關的知識點,在電腦前一遍一遍地寫項目計劃書到深夜;我開始徹底打開天線雷達,掃描我的新舊朋友圈,尋找可能的鏈接點;我繼續跟所有我覺得可能對此有興趣的人講述我的理想,尋找可能的支持……

●陳行甲出席活動


  很快,柳暗花明又一村,奇蹟一個一個出現。在跟好朋友一諾深聊時,一諾告訴我,國內做白血病救助公益做得最好的傳奇公益人物劉正琛,是她的公眾號奴隸社會的作者——正琛因病成醫,因病從善,是疾病救助的專業大神和公益慈善的精神標杆,她現場拉群,介紹我們認識。

  我和正琛在第一次通話後決定要合作,第一次見面後就決定要深度合作,合作兩個月後,他就決定讓出理事長的職位邀請我和他一起給我們的團隊領頭;在和一個大愛大情懷的企業家深聊時,他慷慨地表態拿出一千萬來支持我起步,而且不要任何名分的回報;在和深圳文科園林創始人從文爬山深聊時,意外地直接鏈接上公益實驗意向地點河源的主要領導,並很快取得他的認可和支持;

  在偶然得到拜見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老前輩的機會時,半小時的匯報後侯總現場表態,中興通訊深度支持我的公益探索;在向國家權威醫保專家鄭功成教授匯報後,得到他的熱情鼓勵和加持;上門拜訪北大公衛學院、復旦公衛學院、山大醫藥衛生管理學院領導,得到他們熱情歡迎進而深度合作;在廣泛的掃描中,又拉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秋霖、美國諾華製藥著名青年科學家李治中這兩個超級專業大牛做公益合夥人……

  有了這些基礎,我們一起嘗試在廣東省河源市開始兒童白血病的綜合試點。河源市的各級領導非常歡迎我們,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

  第一步,我們為社保基金提供支持,將兒童白血病的醫保目錄內報銷比例增加到90%,這個工作從2017年8月15日啟動,到現在已經面向54個河源地區的兒童白血病患者展開了服務。

  第二步是邀請兩個國家衛計委重點實驗室,對這個公益醫保補充基金政策和臨床已在廣泛使用但不在醫保報銷目錄內的新藥做“醫療技術評估”,本月已經完成了基礎的評估工作。

  第三步是邀請醫保的決策部門來審核我們委託做出來的醫療技術評估報告,預計將在2018年6月底完成。通過這樣的流程,我們希望醫保的決策部門可以逐步委託獨立第三方來做醫療技術評估報告,從客觀中立的角度來評估藥物,以合理的價格納入醫保。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對醫生的支持,幫助河源消滅兒童白血病治療能力的空白,幫助他們建立兒童血液科,並啟動了對河源當地醫生的培訓。

  我們還啟動了對華南地區兒童白血病多中心協作組的支持,讓協作組來做更好的臨床研究,積累證據。這是一個融合了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保險保障和腫瘤社會工作的綜合工程。我們的項目內容簡稱為“兒童癌症綜合控制”,英文正好是4個C(Childhood Cancer Comprehensive Control)。我們給這個項目命名為“聯愛工程”,願景是“聯合愛,讓因病致貧從現代中國消失”。

  隨著這些進展,我也在不斷地Update最初的公益計劃。月初和團隊一起頭腦風暴,我們把我們的公益事業升級到了3.0版本。

  1.0版本是疾病救助,就是體察弱勢者的疾苦,講好故事,找富人籌錢幫窮人付醫藥費。

  2.0版本是政策推動,就是在公益實驗地救助患者的同時,建立數據庫,探索因病致貧規律性的解決辦法,爭取形成可複制的模式,推動醫療保障政策不斷完善。

  3.0版本是搭建平台,就是在公益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創新,讓公益變得更透明更可信,更容易參與。“我們國家歷來不缺扶貧濟困的愛心和力量,我們缺的是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參與渠道。”

  我們和美國比較起來,國家財富差不多了,甚至有專家認為按購買力評價我們已經反超;民間財富也差不多了,有英國媒體稱現在全世界50%以上的奢侈品都是中國人在購買。

  但是,有統計表明美國社會每年的公益捐贈額是我國的23倍。這麼大的差距,其實是平台和參與渠道的差距。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做一些基礎的探索創新。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如果說起步時,我的狀態像是蹬著自行車想上月球,那麼現在的我已經是在嘗試著組裝火箭了。離成功還很遠,但是,當初那束遙遠的微弱的光正在慢慢變得明亮。

  這三次成長,就像一個小循環,重新點燃了我的青春。我今年47歲了,但是我現在感覺渾身使不完的勁,每天眼睛一睜就覺得有好多有意義的事等著自己去做,好像又回到了那個聽得見自己的骨骼咯咯作響的青蔥歲月。

  同學們正值人生最好的年華,我希望你們早日完成自己的成長小循環。在今後的人生旅途,這種循環會不斷出現。

  時代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機會, 只要我們守住心中的一團火, 對自己不妄自菲薄,對環境不怨天尤人,對未來不消極悲觀,大膽的去學習,去想像,去表達,去參與,去合作,去創造,就會一直保持成長的狀態。

  作為一名公益人,跟大家安利幾句公益事業。現在的中國,一方面經濟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貧富差距也快速增長。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這個詞,背後所蘊含的,可能就是貧富差距、地區差距、醫療不公平、教育不公平……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問題,需要每一代中的優秀年輕人去解決。在99年前,在國家和民族被列強瓜分的生死存亡之際,一個時代的青年人站了出來。現在,在這個充滿著焦慮的時代,面對種種不平衡、不合理,同樣需要年輕人站出來。看到需要改變的地方,我們要抓緊時間做起來,因為服務對像等不起。

  如果說我媽媽像一根火柴,發出的微光照亮過那個山村;後來的我像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過那個貧困縣;我多麼希望你們這些有責任感的青年人,能夠主動站出來為公眾利益服務,像一束束火把,去照亮更公平、更美好的中國!

  這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現在所在的這個國家,在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支持下,醫療是公平的、教育也是公平的,人們安居樂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所以,你可以放心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親愛的同學們,這些不是天然就有的,是你們的父輩們一起努力之後改變和形成的。我相信,當我們有機會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會感到幸福的。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話了。
祝福同學們快樂成長,將來在人生的星辰大海展翅翱翔。 

看倌,請分享到你朋友圈
你我共分享,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