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君(ID:changan-j): “故宮是有生命的,因為文化是活的生命。”故宮對中國人來說,早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這裡曾珍藏多個領域上百萬件珍貴的文物,每一件都是國人的驕傲。長安君就認識一個人,因為“驕傲”,他蹲拍故宮六年,三萬多張絕美照片記錄下了故宮的“生命”。
他叫蘇唐詩,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
天上烏雲密布,地上故宮屹立,兩者像天與地的對決,更像古與今的對峙,震撼奇幻,大氣磅礴。
朱紅色的宮牆,金色的琉璃瓦,一個撐傘的遊客,在大雨過後的故宮停步駐足,寂靜歡喜,意境悠遠。
故宮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故宮富麗堂皇的龍闕鳳簷,朱門金殿,綠柳紅牆,全都被他收入鏡頭裡,一眼萬年。
簡約的構圖,澄淨的畫面,和諧的色調,詩意的風景,每一處都散發著深遠的意境,極致的驚艷與魅惑,牢牢地鎖住人們的目光。
靜觀這些照片,有種盛世王朝落幕的蒼涼,又有處事不驚的淡然,故宮帶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尊貴典雅,靜觀歷史變遷。
《風雲紫禁城》
他鏡頭下的故宮,不再是傳統印像中的威嚴和高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權統治和神秘,而是走下神壇貼近生活,鮮活有溫暖的建築。
六年間他在河南與北京之間,先後往返40多次,他用著普通的相機,走著遊客所走的路線,用老百姓的視角去拍故宮,好像被賦予了生命和靈魂。
每一張照片都像在和數百年曆史對話,告訴這個寂寞百年的建築,我們懂它,它不孤單。
蘇唐詩說,我心中的故宮,其實很平常,平常的故宮裡,每個角角落落,每個分分秒秒都充盈著一種平常的美--任何時刻,任何角度,無處不在的美。
越平凡越可貴,越接地氣越真實,好的照片,是會說話的。
當他從3萬張照片中層層篩選出148張,集結成《看見,不一樣的故宮》的時候,甚至連故宮前院長單霽翔都被照片中的生命力所打動,並為這個素未謀面的攝影師親自作序,寫寄語。
單院長執掌故宮7年,蘇唐詩拍故宮六年,單院長剛退休,畫冊便集結完成。
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都曾把最赤誠的熱愛獻給故宮,都希望故宮能被更多人了解熟知,不謀而合的理念讓他們惺惺相惜,才有了這場隔空對話,我來到過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風雲紫禁城》 攝於北京故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賈珺評價道:“蘇唐詩的鏡頭描畫了不一般的建築之美,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歷史文化,經得起久久品味。”
無數人看到這些照片都被驚艷得說不出話,堪稱視覺盛宴!人們好奇,蘇唐詩到底是何方大神?
蘇唐詩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受家庭的影響,他自小就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攝影、繪畫、書法。
《一花一界》
長大後成為一個民警,但是由於工作繁忙,長年累月的辛勞,甚至導致他的右耳失聰,腰椎病發作成月都站不起來,後來迫不得已從一線崗位上下來。
為了緩解壓力,2006年他重拾年少時的愛好,買了第一台相機。
剛開始練手,他決定拍家鄉的黃河故道濕地的晨霧,為了一張照片,他連續十幾天,天還沒亮,就開車從縣城趕到黃河故道拍照,拍到早上七點,再開車回去上班。
《黃河故道.冬》
為了拍公園的水鳥過冬照,他在嚴寒刺骨的冬天,連續八天凌晨起床,去湖邊等候,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從不會為了節約時間,而故意轟趕水鳥打擾它們,始終非常耐心地等待。
《黃河故道.春》攝於2009年4月
《黃河故道.秋》攝於2011年10月
就是用這樣的“笨”方法,他拍了8年,那時候的他,見山拍山,見水拍水,古建築拍的並不多,說起與古建築的結緣,起源於2014的一次古建築攝影大賽。
《十訪開封山陝甘會館》
當時在網上看到這個比賽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投稿了一組,在山東單縣牌坊街拍的照片,卻沒想到從百萬張照片中
一舉獲得總賽區三等獎,繼而被評為十佳“年度古建築攝影師”。
《牌坊古韻》組照之一 攝於山東單縣
第二年他接著參加,他直接從40多個,進入決賽的攝影師中脫穎而出,拿下總冠軍,他的總成績與第二名的差距,就等於第二名與第十名的差距。
《守望千年》
命運好像為他指明了一條方向,他注定是為拍古建築而生,骨子裡的傳統讓他愈發痴迷古建築,對古建的熱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為了拍山陝甘會館,他連續10次開車前往。
《山陝甘會館》攝於河南開封市
為了達到最好的光影效果,他一直拍到遊客散盡,甚至被管理員放犬驅趕,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會館夜韻》攝於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
在五台山顯通寺,為了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他在香爐腳獸旁趴了近1個小時,因為太過專注,燃著的香火掉落衣服上竟渾然不覺,至今右胳膊還留有被燒灼後的疤痕。
《殊途同歸》 攝於山西五台山顯通寺
正是在這種忘我的專注裡,蘇唐詩拍的照片越來越有禪意,越來越有深度。
連我國建築攝影權威林銘述都驚嘆不已:來自“最最不專業地方”的一位攝影師,卻拍出了中國“最最專業”的古建築作品!
《大美武當》
《牖影》 攝於河北承德行宮
民警與攝影師,兩個身份看似千差萬別,卻又相輔相成,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專注與堅韌,不輕易放棄和妥協。
《彝塔風雲》 攝於雲南楚雄
蘇唐詩說:“通過學習,我發現中國古建築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觀點,關注與自然的互動與和諧,注重內在的氣質與秩序,而公安工作所追求的公平、秩序、和諧,本質上與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拍攝古建築正是作為公安民警的我追尋、展現和諧美、秩序美的另一有效手段。無法在公安一線維護秩序的時候,我願用我的鏡頭帶給人們更多的視覺秩序之美”。
《拂》攝於鄭州胡公祠
《翩然》 攝於河南濟源濟瀆廟
古建築在很多人眼中,代表著枯燥與平淡,蘇唐詩卻深知這背後,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五台山菩薩頂
五台山南山寺
五台山南山寺
拍遍了全國各地的古建築,蘇唐詩突然意識到,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之前幾次拍故宮都只是為了“練手”,卻沒有真正為其出一個系列,所以,他決定專心拍故宮。
在這個攝影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拍照,但是蘇唐詩每一次按快門,從不是隨手一捏,每張照片都經過精心的構圖設計,這不僅僅是一張美圖,更包含著攝影師的審美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更多不為人知的辛苦。
為了拍故宮的雪景,他時刻關注北京的天氣情況,在春運返程高峰期,費盡力氣搶到一張站票,站了5個小時去故宮,腿都站僵了。
《高雲梵音》
結果拍完剛回家,又遇上故宮上元夜,故宮首次夜間接待遊客,蘇唐詩還沒來得及歇腳,又一刻不停歇地趕回北京,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裡,手腳已經凍得失去知覺,卻一直不捨得放下鏡頭。
為了拍故宮的雨景,暴雨天,他顧不上穿防護服,只給相機套上袋子,在雨裡一扎就是許久,就算全身淋透,相機進水淋壞他都在所不惜。
一次在閉館時,故宮突然天降暴雨,十秒鍾雨停後,故宮上空翻雲覆雨,風雲變幻,極其壯觀,但工作人員正在清場,捨不得離開的他,厚著臉皮瘋狂地按著快門, 只為留住這一瞬間的驚艷。
《妙鈴梵音》
為了不讓遊客入鏡,他大清早就去故宮排隊,常常是第一個檢票第一個進故宮,然後在遊客進入之前,快速搶先站位拍照,拍完立即甩開遊客往後跑,常常是進去最早,走的最晚的一個。
故宮當了蘇唐詩六年的模特,他早已經對這個“老搭檔”瞭如指掌,每條路每道門都一清二楚,幾點幾分光線會到什麼地方,哪個角落的站位會有什麼樣的場景,甚至連禦花園中,花開的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
三月的杏花
四月的丁香
六月的荷花
七月的凌霄
九月的菊花
十二月的臘梅……
花開的多少,花開的位置,他全都如數家珍。
為了拍出故宮的文化內涵,完美呈現出其中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他買了很多關於中國古建築的書籍,認真鑽研古建築攝影技法以及文化背景,不斷擴大欣賞視野,豐富精神生活,逐步培養審美趣味,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
《雲騰》 攝於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
正是在這樣的積澱下,在雨雪風霜裡,在花開花落中,他拍的每張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傳遞出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展現出萬千工匠的勤勞智慧。
《天圓地方》攝於祈年殿
時移世易
古建築就像是個時光的見證者
講述著歷史的更迭與興衰
塵封在史書中的記憶
被蘇唐詩用鏡頭一一解讀,他像個拿著相機的魔法師,帶我們見證了,中華數百年曆史的更替變遷。
《風雨千年》 攝於雲南楚雄
隨著攝影技巧的愈發純熟完善,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與學習,當有人半開玩笑地建議他開班授課,他認真地考慮了一下,決定開班,只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古建築。
《圓》 攝於北京天壇
蘇唐詩說,能夠為民族血脈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古建築文化,把散亂的目光聚焦於古建築,進而樹立起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
他不求名不求利,他只有一個心願,我有一個小小奢望,地球那麼大,人那麼多,每個人來到故宮都能看見這樣的故宮
這樣的美……!
聲明:本文轉自“匠心之城”(id: jxzc681),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