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蔡居厚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某一天,白居易讀到李義山的詩,歡喜之情溢於言表,讚歎說:“我死得為爾子足矣。”意思是說,我太喜歡義山的詩啦,如果將來仙逝之後,能投胎為義山的兒子,此生足矣!
其實白居易和李商隱這兩個人相差近30歲,他們曾相識於洛陽,彼此作詩唱和,可以稱為忘年交。白居易離世前交代自己的二兒子,一定要請李商隱為自己撰寫墓誌銘。
後來李商隱果然沒有推託,白公去世後撰寫了《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太原白公墓碑銘》,一直流傳於世。李商隱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被喻為晚唐詩人中最耀眼的一顆星。也正是這個中國一千年來有才華又深情的男人,卻被情傷的最深。
夏夜,總是特別多雨。淅淅瀝瀝,令詩人輾轉難眠。起身,點燈,拿起筆,想起遠在長安的妻子,寫下: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當時,他還不知道,他所期待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永遠不會到來了。因為幾個月前,她已在長安孤獨地死去。那天晚上,詩人想了很多。關於愛情,關於人生......他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一:“那個想了一輩子的少女,後來怎麼樣了?”晚唐時期,王朝衰敗。詩壇,也只剩下殘垣斷壁。李商隱,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他才華橫溢,可憐一介平民,無權無勢,多次落榜。李商隱的落榜,可以說是朝廷的悲哀,也可以說是李商隱的幸運。因為,他將會在三年後,遇到宋姑娘。她名叫宋華陽,本是玉真公主的侍女,因唐代道教盛行,她作為公主的替身,被迫出家。不料道心未成,愛情卻不期而至。一個相貌端正,文采出眾。一個精通學識,大方懂事。相愛,就在一瞬間。因為正統觀念的束縛,二人相遇相知,不敢光明正大地相戀。但是,喜歡一個人是藏不住的。
李商隱的春心萌動,有詩為證:白道縈迴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春風自共何人笑,枉破陽城十萬家。——《無題》詩中描寫了相遇的情景:李商隱騎著白馬,望著天邊的晚霞。宋華陽乘著七香車,珠簾半掩,迎面而來。一個不小心,拉著七香車的馬兒打了個趔趄,車簾吹起,露出車內人傾國傾城的容貌。她嫣然一笑,看得騎馬少年心蕩神馳,不禁為之傾倒。童話般的相遇,才配得上佳人才子的愛情。詩人溫柔、浪漫、炙熱,宋華陽很快便淪陷了。
於是,年輕的戀人瞞著世人,看星星看月亮,把每一天當作末日來相愛。他們早就猜到結局,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宋華陽懷孕了,一天天大起來的肚子再也瞞不住。於是,李商隱被趕出道觀,而宋華陽則被公主帶回宮中。有人說,她被賜了死刑。有人說,她被終身囚禁......對於李商隱來說,他寧願相信那個更好的結局。
羅曼羅蘭說:沒有信仰,人生就毀了。更何況,他還是個孩子,只是個落榜書生,他鬥不過權貴,更鬥不過世俗。除了希望,他別無選擇。多年之後,他曾經四處尋訪,想找到宋華陽的下落。
大海撈針,是一次次的失望,他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題》
好吧,如果不能永遠愛你,那我就永遠相思。春蠶到死,蠟炬成灰,原來是相思入骨。
問題二:“如果沒有遇見他們,我會過的更好嗎?”
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幾年後,李商隱終於在恩師令狐楚的引薦之下,高中進士。雖然這已經是他第五次參加科考了,但有總比沒有好。很幸運的是,在御宴上,他遇到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兒。18歲,春風沉醉的夜。郎有情女有意,不久之後,李商隱就被王茂元聘作乘龍快婿。來是喜事,但是,偏偏撞上了唐代著名的“牛李爭霸”。這場明爭暗鬥持續了40年,成了後來壓倒大唐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見,這趟渾水有多深。很不幸,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恰好和岳父王茂元站在兩大對立陣營。
當時兩方是勢同水火,有你沒我的局面。所以,在李商隱決定迎娶王姑娘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的後半生,將會在這場漩渦中苦苦掙扎。不過,愛就愛了。
李商隱雖然一向愛的勇敢,但是運氣也總是不佳。沒過多久,代價就來了。在參加吏部選舉的考試中,被考官一句“此人不堪”。在復試中除了名。說白了,就是覺得人家李商隱“腳踩兩隻船”,不是什麼好人。
終其一生,李商隱每一步,都有人在背後作梗,最高的職位也只是個縣尉。瘋狂的暗算下,他不斷流離於各地。那一年,身在四川的李商隱,聽說妻子生了場大病。心裡萬分擔心,加上驟雨急下,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再讀,心裡再三不是滋味。
詩中的那個人已經永遠消失於世上了,一無所知的人,還在長夜中寫著深情的憧憬。這該如何釋懷?李商隱一生中不斷遇貴人,令狐楚,白居易,王茂元......他們賜予他學識,官職,甚至一個家,但是,這些人卻又一手促成了他的悲劇。可能,人生中有些人的出現,命中註定是福也是劫。
那麼,他有沒有後悔過?從詩裡,我們興許能夠找到答案。李商隱說,“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寧願癡情到底,落了個終身淒清,也不後悔。人生的路沒有對錯,只要不後悔,就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三:“世間無情,該如何處之?”李商隱死後,葬在河南。聽說每到雨季,雨水灑落墓園,蓄滿小池子。像極了巴蜀的那一天雨夜。是歸期,也是歸途。
有後人說,他是晚唐多情的蝴蝶:“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錦瑟》
他隨筆一寫,就是纏綿悱惻的故事:“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世人皆知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樂遊園》
殊不知,這是李商隱,悲涼的一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不正是李商隱自己嗎?不斷反芻自己的傷痛,寫出感天動地的文字。
情路坎坷,就是一份愛而不得的深情;人生崎嶇,就是一聲似水年華的嘆息;理想破滅,就是一首壯志未酬的輓歌。這是筆者的悲傷,也正是筆者的快樂。世界對我無情,我報之以溫柔。此情可待成追憶?
那盞燈,那個人,青燈無眠,伴隨他的只有這清冷的夜。這孤獨與寂寞,那筆下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又有誰懂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