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陸朋友會認為,現代的臺灣青年對於中國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會排斥,其實不然。連續五屆舉辦兩岸(滬台)青年藝術家交流展,我們發現到臺灣青年藝術家的畫作中,充滿了濃濃的中國風。
許多臺灣青年藝術家以中國文化為主體,運用各種素材原料,不拘限於水墨水彩,發揮創新創意,繪製出豐富多彩,讓人驚豔亮眼的風格作品!面對充滿商機的大陸市場,臺灣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正可趕上最近流行的漢風國潮。透過正將成為國際藝術之都的上海,走向世界藝術舞臺!
陳文慧1969,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書畫研究所研究生,風傳香千里以文人詩書畫來表現,純靜荷花淡雅清香喻聲名遠播之意,荷風亦有荷包滿滿之意。
江心靜1970,作家,藝術家,抱雲齋人文藝術空間創辦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人才高峰班,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高研班。
「泉湧之一」「泉湧之二」探討潛意識深處,隱而未顯,卻足以翻轉生命的動能。「頻率之一」與「頻率之二」萌生抒情的線條,與天地同感,傾聽回音。
青 木(黃敏欽)1980,目前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博士班,舉辦過六次個展與數十次海內外聯展,曾獲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創作獎優選(2019)描繪夜晚的草叢,就如同夜空中的璀璨閃耀星辰。也是個人對於上海市的過往印象與未來想像。
張益昇1981,畢業于臺灣藝術大學,現任四川農業大學環境設計系講師,繪畫作品入選全國美展、省展…等多個重要展覽《繁華盡是夢》系列是我一直繚繞在心中的感覺化身,奢華與寂寞,正如作品中的金與黑。這系列的創作,是我有段時間密集的往返兩岸三地之間所感受的城市景象所發展出來的作品。
萬 蕊1981,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2009年任教於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2018年臺灣藝術大學訪問學者。當代都市人的視覺日常中,目之所及的自然,都是被規劃過的種植,它們與城市和人經年累月的相處,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作品以此為出發點,表現那些被裝進城市空間的綠地,實際上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理想。
黃崇嘉1991,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每個時代都有一顆不一樣的眼睛,在不同的體制環境之下,可以造就出不一樣的視野,但是我們常常迷思在外在的世界,他人的眼光與觀點在不自覺就影響了我們的反應。
王柔茵1991,臺灣藝術大學書畫造型藝術學系碩士,不論創作題材、媒材及載體,我想最終還是回歸到創作者自身對所處時空的感受,以及繪畫本身,色彩、空間與線條的配置。發出的光暈。
林家賢1994,夜裡細雨微降,暗香殘餘卻悠遠。綠蔭間的寧靜,一隻蚱蜢一跳打破了平衡,生機迸發。
解 翎1995,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以水墨、膠彩的部分為媒材做創作,創作內容多為花卉帶入構圖呈現,也喜好琢磨於人體的線條勾勒。擅長在作品的背景作變化,運用多媒材來去改變,帶入噴漆撞出不同的創作風格。
張真彥1998,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在山水畫創作中,山非山,水非水,山水已經在似與不似之間被提煉昇華。
廖于甄1998,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以寵兔“嚕嚕”眼睛為一個具焦,像是敘說我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