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候官村鎮閩將軍廟出土的58公分高的石雕盔甲仗劍赤腳將軍像,引人注目的那雙赤腳,顯示了戌閩將士的形象,北方不會有。上世紀改革開放前,福州人基本上都是白天光腳,夜晚穿木拖鞋。因此,候官村鎮閩將軍廟侍奉的應該就是漢武帝滅閩越後“五裡一烽堠”的將軍,王國維考證甚詳的“東部候官考”。他還聯繫了西北的候官,我只是根據福州方言和邊疆的烽堠(即烽火臺土堡)聯繫起來,道出“候官”的真締。
↑閩候縣博物館周館長提供的鎮閩將軍石像
無論何年雕刻,都體現漢代盔甲將軍的形象。漢代鐵甲,又稱玄甲,內用麻布或皮革縫製,外用小鐵片串聯。相片中將軍頭戴鐵盔甲,嚴密合縫,護頭護耳。脖脛肩袖鐵片層層,肩上小方片密密麻麻,雙袖鐵片呈魚鱗狀,仗劍而立。引人注目的是那雙光腳,突顯了福州亞熱帶氣候的特徵和戌閩將士的辛勞。
現場再看看石質、雕工和出土詳情,才能斷定其年代。
↑河北滿城劉勝墓漢魚鱗鐵鎧甲
說明漢代也有魚鱗鐵甲。最後看面部,應該是戴了面甲。
●作者簡介
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作者說明,年老兼電腦盲,每篇文章都是用手機寫發給工作室上公眾號,太短請讀者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