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盡人心.識透人性~《金瓶梅》中最露骨的四首詩

喝酒六分醉,吃飯七分飽。

  長期以來,《金瓶梅》在中國都是被視為洪水猛獸,歸於禁書之列。那麼,《金瓶梅》真的是洪水猛獸嗎?沒讀過它的人,總會覺得它紙張里滿是風月,文筆間慾望橫流。但讀過它的人,卻會明白它的字字珠璣,筆筆精妙。高曉松曾在節目中毫不避諱的談觀後感,他說:小時候初讀《金瓶梅》是越看越失望,長大后發現金瓶梅裡寫的才是真的生活。

  《金瓶梅》中最精彩不是男女之間的情色之事,而是它對人性的描寫,這一點在小說的四首開篇詞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酒

  酒損精神破喪家,語言無狀鬧喧嘩。疏親慢友多由你,背義忘恩亦是他。切須戒,飲流霞,若能依此實無差。失卻萬事皆因此,今後逢賓只待茶。

  酒,乃糧食釀造之物,小酌怡情,大酌則傷身。《金瓶梅》全書一百回,共出現“酒”字2025個,飲酒場面389次,描述了25種酒。胡也佛的《金瓶梅秘戲圖》,是被公認為《金瓶梅》最好的插畫之一,然而,這幅畫中最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酒壺。

  酒可化才情,可助興,可壯膽,亦可毀人於無形。春秋時期,打了敗仗后的楚恭王怒火中燒,才修整了半日便想重振旗鼓,準備下一場廝殺。他召來手下一員大將子反,本想與其商量下一場仗的作戰計劃,誰料子反喝得酩酊大醉,在帳中無法起身,而錯過了最佳的反擊時間。楚恭王大怒,一氣之下殺了子反,卻也不得不班師回朝。

  飲酒作樂,貪圖一時之快竟丟了性命,實則惋矣。酒能壯英雄膽,卻也會害俗人命。飲酒之事,實非常事。若不能好好駕馭,不如徹底遠離它。

二、色

  休愛綠鬢美朱顏,少貪紅粉翠花鈿。損身害命多嬌態,傾國傾城色更鮮。莫戀此,養丹田,人能寡慾壽長年。從今罷卻閑風月,紙帳梅花獨自眠。

  俗話說:“自古溫柔鄉,便是英雄塚。 ”再堅強的人,若被美色迷惑,最終也會意志消沉,深陷慾望之中。食色,是人類的天性,卻也是人類的大敵。《金瓶梅》中,西門慶與潘金蓮可謂是風流成性,欲求不滿的代表。

  西門慶一生縱欲,在外眠花宿柳,花天酒地; 於內,妻妾成群,夜夜笙歌。而潘金蓮亦是深陷情慾之中,為了跟西門慶長相廝守,不惜鋌而走險,毒害了武大郎。最終,西門慶縱欲過度,病倒在潘金蓮的床上,最終一命嗚呼,而潘金蓮也因為自己的情慾被趕出了府。

  生而為人,皆有慾望,這本無可厚非。可若過度貪色,放縱慾望,往往會被表面的虛幻美麗蒙蔽雙眼,到頭來終悔不當初。

三、財

  錢帛金珠籠內收,若非公道少貪求。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懷情為利休。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夜愁。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青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喜歡錢財的人,希望富有,是每個人的本性,這無可厚非,但聖賢常說:“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後漢書》有這麼一個故事。

  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 ”楊震怒而拒絕:「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 ”面對金錢的誘惑,貪婪只會讓人陷入無盡的深淵,而遵循內心的原則,不斂不義之財的人,才能守住底線,獲得成功。一個真正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必定做事有尺度,做人講原則。

  人性雖貪婪,可若是丟了良心,失了分寸,變得認錢不認人,那麼能力再大,也會讓人不恥。《圍爐夜話》說:“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 ”我們一生都會與錢打交道,別因利益丟了情誼,也別因金錢失了本心。

四、氣

  莫使強梁逞技能,揮拳捰袖弄精神。一時怒發無明穴,到後憂煎禍及身。莫太過,免災迍(zhun),勸君凡事放寬情。合撒手時須撒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氣,乃人之運行基本; 有氣,才可稱之為人。但氣運用不好,亦會傷身。中醫說:大怒導致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故傷肝。圖一時之快逞強使氣,傷的只會是自己。

  《紅樓夢》中有一集裡,薛姨媽給眾姑娘拿花戴,因林妹妹住得遠,便最後一個拿給了她。黛玉生氣地把花扔在一邊,嘴裡喃喃道:定是沒人要的東西才給我呢!眾姑娘都心生歡喜,卻唯獨黛玉鬱鬱寡歡。黛玉的一生,其實都是用“氣”太多。

  生氣,不過是拿無謂的事情來懲罰自己。有時候氣是自己找的,你不去找它,它自不會來找你。中醫陰陽學說認為:百病皆生於氣。大多的病都是心病,體內鬱結之氣過多,自然百害無一利。用“氣”太多,是一場災難。很多時候,不動“氣”,是放過他人,其實也是放過自己。 

  張愛玲說:《金瓶梅》是《紅樓夢》的反面。《金瓶梅》遠比《紅樓夢》要更真實,也更殘酷,整篇的酒色財氣,滿本的貪嗔痴枉,意氣風發之後,便是寂靜與泯滅。

  人這一生,難免會有慾望過重之時,每當這個時候,務必選擇及時止損,不讓自己深陷泥潭之中。凡事有度,才能分寸在心。酒可飲,切莫多,多則傷身又闖禍;色乃刀,傷筋骨,切莫貪色不顧身;財是禍,忌貪婪,誤入歧途終有悔;氣生亂,惹人怨,氣自馭平外不侵。

  世間萬物皆是過眼雲煙,往後餘生,喝酒六分醉,吃飯七分飽,不貪財,不縱欲,自然能以平和心態,過好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