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府團隊參觀德國廢水處理與循環再利用

  【記者蔡俊賢/嘉義報導】廢棄用水處理系統與雨水下水道系統被稱作『城市的良心』,因為他們深藏在地底,不被看見,卻深深影響整個城市的運作。污水雨水宣洩系統設計得好,城市連地底都乾淨,公共衛生條件好、傳染病滋擾少、河流清澈不怕淹水,但這影響人們數百年的基礎建設常常因為肉眼看不見而被忽略。
參觀污水處理廠1
 市長涂醒哲花了不少精力解決陳年舊案、建設『看不見的紮實工程』,連續兩年清理了27條雨水下水道、清出超過近萬頓淤泥與垃圾,污水處理-水資源中心也已動土,明年8月通水,家用廢水不再進入雨水下水道管路。為了借鏡更多先進國家經驗,涂醒哲與市府團隊一行拜訪德國柏林自來水廠,瞭解其廢棄用水處理與循環再利用的實際運作狀況。
 涂醒哲說,柏林污水雨水下水道從18世紀就開始興建,當時的醫師為了防治大規模傳染病,一手催生,是公共衛生引領城市建設的先驅,嘉義市的污水處理也是如此,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將能轉化整個城市體質。參觀過新加坡再生水廠與柏林自來水廠之後,可以總結出兩地因為先天條件不同,運作的思維與成就的目標也截然不同,新加坡缺水所以希望廢水成為再生水再為人民所用,柏林則強調廢污水的監管效率再提升,污水成為淨水回歸自然、廢棄物則循環產電落實綠能目標。兩大系統都有可取之處,嘉義市可以多多借鑒學習。
 
  據柏林自來水廠表示,污水下水道管理系統最重要在於營運、督管、清理與維修,水廠的目標是以自動化的方式,將污水處理的效率更提高,讓污水成為乾淨的水回歸到河流,而其中廢棄物則進入循環經濟體系中成為自發用電的原料。
 督管與清理維修是廢棄用水處理系統的關鍵,每年柏林自來水廠進行65公里的例行性檢查,除了人員定時巡邏管道,更透過監視系統隨時監控,廢水加壓站部分更是每兩週就要固定清理廢棄物。 
 廢棄用水經過化學、生物技術等層層處理之後,『攔截』下來的廢棄物變成沼氣發電的重要原料,這些廢棄物有50%可供發電所用,直接進入沼氣發電系統發酵處理,而另外50%沒法成為沼氣發電原料的則進焚化廠燃燒,燃燒的熱能可轉變成高溫水提供廠區內使用。因此柏林水廠中還有完整的沼氣發電巨型設備、焚化廠等,從供應乾淨自來水、處理廢污水到利用廢棄物綠能發電,成就一個供水、淨水、綠能產電的完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