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阿里山鄉豐山村仁讚橋辦動土典禮

  【本報訊】歷經20年的努力,橫跨阿里山鄉豐山村石鼓盤溪被沖毀的行天一號橋(舊橋名),(21)日終於動土重建了!2001年桃芝颱風侵台,豐山村乾坑溪、蛟龍溪和石鼓盤溪爆發嚴重土石流災情,沖斷了銜接豐山村對外聯絡,以及與米棧聚落和旅遊景點之間的3座橋梁,豐山村瞬間成為孤島,之後2座橫跨乾坑溪和蛟龍溪的橋梁陸續重建完成,惟獨這座石鼓盤溪上的橋梁因上游土石淤積嚴重,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整治費時,費用龐大,目前只能以箱涵便橋勉強維持通行,但是每逢風災雨害,地方居民仍需繞路遠行,十分不便。

  重建橋梁迫不容緩,縣長翁章梁和地方人士尋求嘉邑行善團協助,歷經1年多的努力及爭取中央支持,終於獲得行善團及原住民委員會同意,由行善團出資2,500萬元興建主體橋梁,原民會補助600萬元興建橋梁引道,這座造價3,100萬元的橋梁21日終於動土了,新橋取名「仁讚橋」。

  翁章梁形容這座橋真的是得來不易,他說,豐山位處阿里山鄉北側山區,受到地形影響,風雨災期間特別容易受傷,感謝各界的努力,如果不是嘉邑行善團的大力幫忙,新橋也不會這麼快就有了著落,「當姻緣到了,橋就動土了」。

  嘉邑行善團在偏遠山區造橋鋪路,聞名全國,這次外界能夠聽到山區村民長久期盼的聲音,協助仁讚橋重建,翁章梁代表大家向出錢出力的嘉邑行善團致上最高的謝意。

  原行天一號橋是嘉邑行善團施作的第222座橋梁,新橋編號617,依地方意見取名為「仁讚橋」,橋長100公尺、寬度6公尺,是一座落兩墩的預力工字梁橋,橋高與通洪斷面遠大於現在的九孔箱涵,大大提升了颱風豪雨時期村民通行河溪兩岸的安全。

  動土典禮,村民全體動員,在地信仰中心古山宮主祀神祇親駕現場為造橋工程祈福,阿里山鄉長杜力泉、縣議員武清山、鄉代會主席林清良、嘉邑行善團理事長蔡萬華等人都到場參加動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