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嘉義市議會第11屆第2次定期會,今(2)日市長黃敏惠進行市長施政報告,黃市長首先感謝全民共同努力,讓小城嘉義市綻放光芒、被所有人看見。今年度市政再度榮獲遠見雜誌頒發五星市長肯定,八大施政面向滿意度本島第1;天下雜誌評定首長施政滿意度勇奪全國第1,獲評施政標竿;台灣世界新聞傳播協會調查,首長滿度突破8成,獲金獎肯定,更是全台唯一連續兩年大滿貫,11項施政評比全數獲獎,獲4金7銀肯定。
黃敏惠市長表示,「嘉義市很小,但小城市有大能量、大創新」,感謝市民的再次肯定,也期許市府團隊持續努力,共同擦亮市府招牌,讓市政表現維持高原並不斷創下高峰,讓市民的光榮感與幸福感持續倍增。
新經濟-建構生活新路網、推動西區大發展,以重大建設為舊城創新生,以影視新協力帶動城市商機
嘉義市打造雲嘉嘉產業生活圈,推動西區大發展計劃,除西區全民運動館即將開工,同時推動北港路兩側整體開發計劃以及嘉北車站周邊地區區段徵收,建設嘉義健康幸福城;以嘉義大車站計劃推動小澎湖、小副瀨及北港車頭地區,約19公頃面積都市更新,打造鐵路高架橋下空間營造計畫,帶動鐵路沿線都市乙種工業區再發展,擘劃阿里山軸帶百年躍升建設,推動鐵路高架化工程縫合城市,增加城市機能與服務,提升流動,加強綠帶與環境質感,帶動城區觀光商業繁榮。
黃市長指出,當初中央曾明確表示台中、台南、嘉義的鐵路如果由地下化改為高架,經費中央全額負擔,因為信任中央的承諾,嘉義市將鐵路地下化改為高架化。如今中央不僅未履行諾言,嘉義市原本需配合38.3億元,又再增加9.88億元,共計負擔48.2億元,相當於26年的免費學童午餐、3座總圖、8座國民運動中心或是每人1萬8,000元的振興消費現金,對地方的財政、建設及市民福利,都會產生排擠效應。鐵路高架化現總體進度為62.2%,市區進度並無延誤,並略有超前,市府積極撙節費、持續努力推動計劃前行,再次呼籲中央能夠兌現承諾,全額負擔鐵路高架化費用,讓工程能夠如期如質完工。
因應遊客逐年增加,積極興建停車場,嘉北國小、崇文國小及義昌公園地方停車場,預計提供571席停車位,三案總經費達11億,在工料雙漲等大環境因素下,由本府三度追加達2.8億預算獲議會支持,市府自籌款達6.6億;市府積極爭取下,市府北棟與舊市公所停車場案亦獲核定補助,預計可再提供338席汽車停車位。污水建設跨大步,接管戶數逐年提升,預計113年接管戶數將突破1萬5千戶,推動後巷美化,提升市民參與意願,市容再提升。
生活新路網,讓里里有公共運輸,接大點點觸及率,增設電動公車82站點,市區電動公車搭乘人次4年增加5倍;幸福巴士連結市郊樂活5路新路線上線、光林我嘉支線拓延;公共自行車已啟用146站,周轉率每車超過4轉,為Youbike系統非六都第一名,領先全台導入Youbike2.0e電輔車,創下全台零失竊率紀錄,是屬於市民的光榮。對外橋樑改建,改善門面並提升市容,東義路與盧山橋改建工程於112年8月底順利完工,新盧山橋更先於111年11月初通車,截彎取直並拓寬東義路為20公尺,提升行車安全並提升抗洪能力,獲公共工程金安獎肯定。
「舊城創新生」以地方創生助攻城市創新,以新二通與舊城區為基礎,擴大街區場域,內容升級與創新,並打造4大公部門場館活化,三策略帶動舊城創新生。其中,願景館華麗轉身城市客廳、西市場成為數位翻轉基地,舊興中派出所活化為青創基地及東門派出所規劃為文化基地,推進創生經濟。舊屋力將屆十週年,啟動至今共補助150案,以木都2.0先導示範,先求質變,跨局處推動木都3.0再求量變,讓木都再生,帶動商業發展。
影視新協力為城市行銷加值,扶植影視產業並打造國際交流平台,112年成立單一窗口專案辦公室及服務網,協助包含華麗計程車行、化外之醫與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等電影、劇集及紀錄片拍攝。
力挺都更,促進建設發展,以都市更新五支箭「危老重建、公辦都更及木造整維與自主更新,成立都更專案辦公室」,擴大都更亮能。繼點亮金財神大樓後後東隆綠大地成為嘉市第二處啟動自主更新大樓社區。
嘉藝廟思,香客換遊客,帶動城市商機。城隍夜巡諸羅城更入選交通部觀光署2024-2025台灣觀光雙年曆,吸引泰國旅行旅者回訪踩線;白沙屯媽祖首次來嘉贊境,2日活動湧入超過20萬信徒;推動「嘉義市廟宇形象升級與數位轉型輔導計劃」,以科技與文創、形象升級為廟宇文化加值;此外,諸羅搖滾同樣以軟實力吸引遊客到訪,2日間吸引超過10萬人次。
新體驗-推動新永續淨零、文化新絲路2.0及文化新基地,將數位治理、區域再造與美學設計導入城市治理
淨零排放超前佈署,擬定嘉義市淨零排放永續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加強教育、生活與交通教育,並加強「食、衣、住」源頭垃圾減量;針對垃圾焚化場、湖子內區段徵收環保用地及彌陀路資源回收場3處場址進行整體規劃,打造以新綠能永續循環城市。
文化新絲路2.0啟動雙園雙館計劃,以番仔溝公園、友忠公園,及市立美術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軸帶及周邊範圍為計劃區城,提升水岸景觀與人本友善空間。
文創新基地,讓嘉義市走向國際,迎接國際到來。「文創+1製造所」籌組跨域專業顧問團輔導,讓嘉義市文創產業加速;推動區域再造,為城市「嘉義點美」,2023建城園冶獎獲獎件數大爆發,7項獎項獲肯定;If嘉義設計展展現嘉義市設計能量,為德國if設計獎首次與地方城市合作策展。2023光織影舞以跨界創意時尚秀點亮北香湖、形塑城市IP,全區以溫暖、包容堅定粉紅色打造,在疫情後以光影與嶄新創意帶給遊客能量,展期橫跨中秋與雙十國慶,吸引82萬人次參觀人潮,滿意度突破9成,當中超過半數為外地遊客。
興建西區全民運動館、通港橋,並規劃建國二村、復興新村市地動劃,建設竹圍派出所暨西區交通分隊辦公室、軍輝橋及北棟市政大樓等公共建築,提供市民更優質服務。導入數位治理,建置「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獲國際認證,為全台地方政府唯一蟬聯攻防演練績優機關,全國首創免費全齡市民數位學習平台「在嘉學」,並以3D輔助城市治理,建構智慧政府。
黃敏惠市長最後感謝所有市民與議會的支持,與市府團隊齊心拼建設、拼經濟,讓嘉義市經濟屢創新高,並肩「共同寫歷史,作伙拚未來」,讓嘉義市持續升級、蛻變,找回城市光榮感,更讓讓永續融入淨理,讓永續成為生活,並讓永續轉為商機,實現新永續淨零,實現「全齡共享、世代宜居」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