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新竹縣政府主辦「看見客家-台三線野茶人展」,邀請到關西鎮、橫山鄉六位正致力茶產業復興的客庄茶人展出影像與文物。「野茶」代表著致力生態保育、友善土地、茶園不施農藥、不灑化肥,順應自然種植,本次展出者─關西鎮冶茶49賴傳莊、玉山社區老礦紅黃譽仁、仁安社區綠茶溫家堡溫吉誠、東光社區千鶴茶范揚清、橫山鄉沙坑社區沙坑紅寶徐秀蓉、悅音阿甲農園蜜香紅茶謝月英、賴振甲等發揮野茶精神,傳達人與土地的共生共榮。新竹縣縣長邱鏡淳表示,台三線得天獨厚連綿丘陵地的獨有地理環境,成為茶葉興盛的重要因素,亦見證客家族群的生活困境與適應方式,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每星期三到星期日下午1:00-5:00來一趟新竹縣臺三線駐地工作站,體會這六個”好野人”的故事。
住在橫山沙坑社區的徐秀蓉說,”種茶是為了喝到健康好茶,透過產業復興讓年輕人回鄉。”她是橫山數位機會中心(簡稱DOC)駐點工作人員,三年前積極與當地長輩、製茶達人請益,發現了沙坑曾遍植好茶的秘密。為了不讓先人的「前功」被後代「盡棄」,同時發揚舊時榮光,邀集有著共同理想的在地農人,藉由親善土地,循古法找回記憶中的茶香,復甦古舊產業生長於此的人們,採用自然農法,讓純淨無汙染的的芽葉,透過手工摘採、沖沏出飽含蜜香的台茶12號,以共同決策、共享的方式耕耘這塊茶園。
來自關西東光社區的范揚清說,”種茶是為了生態和健康。” 因為千隻白鷺鷥聚集在社區,客語白鷺鷥音近”白鶴”,所以自己的茶稱作”千鶴茶”。范揚清是社區總幹事,3年前由理事長游興財發起,詹家耆老們捐地,加上自己是總幹事,所以就一起投入。原本只想種茶,做茶交由茶工廠,老人家一句:「都種友善環境的好茶了,交給別人不安心」,就乾脆連製茶也一手包辦。做工程的他靠念餐飲女兒的上課筆記和考卷,一步一步摸索出種茶和製茶的心得,過著每天跟昆蟲、動物打交道的日子,蜜蜂、螳螂幫忙抓吃茶葉的蟲、傍晚竹雞一叫就收工下山。
住在關西玉山的黃譽仁是玉山里里長。他說,” 種茶是以前的回憶,延續茶業的文化。”3年前,在農委會水保局產業計畫的機緣下,里長黃譽仁一個心念、決定找回玉山里的採茶記憶,戴昌照大哥退休回到家鄉後也一起投入,羅世源大哥更把家裡休耕的田捐出來,反正田也不曉得要種什麼,那就一起跳下去做吧!一開始社區的老人家都反對,說著「以前種茶、採茶都做到怕」急著勸退,但為了找回社區茶香的記憶,里長帶著大哥們開墾這片草比人高的老茶園,現在社區的人只要聞到製茶所飄出的香味,便會不由自主地聚集。
來自關西冶茶四九的賴傳莊說,” 種茶是生活,不用多、夠用就好,三五好友慢慢喝、慢慢聊。”18年前厭煩追著數字的生活,賴傳莊離開金融業回到家鄉–關西,先是捏陶土、做陶壺,2年前遇見這塊地,便開啟了種茶的日常。本來只想單傳種茶,採完茶菁後交給茶工廠製作,後來想想還是自己揉茶、炒茶比較安心。太多的照顧都是多餘的,於是採取最簡單的放養狀態,讓茶樹自然淘汰和成長,是個充滿藝術家氣質的野茶。
謝月英說,”種茶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把關。”她也害羞的表示茶取作”悅音”是由自己的名字”月英”發想而來。月英阿甲在大山背一起打拼,月英深感台灣污染嚴重,想找塊地親自種植、自己為健康把關,20年前,月英花了3年的時間找地,終於在大山背找到這塊世外桃源。頭10年一邊顧著阿甲的輪胎店、一邊到山裡一個人住兩、三天,白天身材小小的月英一個人開著怪手整地、堆石駁坎,晚上就只有一隻狗、一台怪手陪著他,就這樣慢慢地打造出有機農園,堪稱神力女超人!
而來自綠茶溫家堡的溫吉誠表示,”種茶是生活,自然而然的。”溫吉誠的爸爸是「元昌製茶廠」的創辦人溫增塘,以前在關西擔任挑茶工,專門挑茶到竹東去賣,民國40年代初期,集結社區居民的支持,逐戶簽名、蓋章寫成陳情書,成立茶工廠,專門收集仁安一帶的茶菁製茶。溫吉誠從小就在工廠裡打轉、玩耍,高中開始正式接觸製茶,自然而然地就接下了家業,民國84年推行有機茶園,以沒有發酵、營養較高的綠茶為主,並改名為「綠茶溫家堡」。
展覽自即日起至7/28每週三至週日下午1-5點開放參觀,地點位於台三線駐地工作站(新竹縣橫山鄉中豐路一段473號),另 7/15(六) 舉辦「大山背夏季農學教育耕茶趣體驗」,帶領民眾體驗製茶流程,體會在地友善茶葉的辛苦可貴,歡迎大眾前來感受台三線在的的庶民文化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