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韋寶\新竹縣報導)53歲的林先生是一家製鞋工廠的員工,兩年前就診時被診斷有高血壓,但因為沒有身體不舒服,並且加上工作非常忙碌無暇看病,並未接受藥物治療。某天工作時,突然感到右側臉部和肢體一陣麻木,右手做事也不太靈活,於是他趕緊坐下休息,大約十分鐘之後才恢復正常。沒想到不久後,他一站起身便感覺頭暈,左眼視線灰濛濛的,之後右手幾乎抬不起來,同事趕忙將他送往醫院…。在急診初步診斷為中風,醫生讓他趕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幸運的是,半小時後症狀又消失了,醫師說這是「暫時性腦缺血」,一星期之內有機率演變成真的中風,要規則服藥、多加休養。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神經內科黃彥瑜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大概佔了中風原因的10-20%,即使規則藥物控制,五年內的中風機率還是高達20%。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成因是血管動脈硬化,除了年齡變大之外,長期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會加速動脈硬化。當頸動脈日漸狹窄,能通過血管到達腦部的血液就會變少,狹窄處的血栓也可能掉落造成腦梗塞,就像一塊稻田的灌溉渠道被阻塞住,田裡的稻子自然活不了。內科藥物常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但按照病情不同,有時得更積極的採取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如頸動脈支架置放(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或外科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
頸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無輻射線的檢查,費時約半小時,能偵測顱外頸動脈是否有狹窄,適合作為預防篩檢的工具。頸動脈輕微狹窄的病人建議兩年追蹤一次,如果有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可視臨床狀況調整頻率,每半年至兩年追蹤。接受支架治療或外科術後患者,約半年至一年追蹤。預防勝於治療,頸動脈狹窄早期可能是無症狀的,如能早期發現異常,就有機會避免更嚴重的中風發生。如有身體不適或就診相關問題,可電洽台大竹東分院03-5943248,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