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宜蘭~選擇安生立命的族群

  【本報訊】山路險峻、海象危疑,宜蘭地界一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勢,可就是有人不遠千里而來,這塊土地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的足跡,選擇這個地方安生立命的族群,包括噶瑪蘭族從海上而來,濱河而居;泰雅族越過思源啞口,依山勢建立聚落;200年前漢人終於鼓足勇氣越過山脈,大隊人馬在平原地帶闢草萊、開田園、建水圳,儼然把原鄉的那一套都搬過來了。

噶瑪蘭族  現今宜蘭縣境內的族群,以漢人占最多數,但在清代中葉漢人入墾以前,主要居住者為南島語系的噶瑪蘭族。他們可能在距今1,000年以前來到宜蘭,是漢族入居以前蘭陽平原最主要的住民。宜蘭古稱噶瑪蘭、甲子蘭或蛤仔難,可知在漢人入墾之前,噶瑪蘭族是平原上最優勢的族群,他們可能最早和其他南島民族從亞洲大陸東南沿海一帶渡海到台灣,但不知過了多久才遷入宜蘭,噶瑪蘭人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他們的聚落在清朝時通稱為「噶瑪蘭三十六社」,事實上根據近年學者調查噶瑪蘭的舊社遺址至少超過40個以上。18世紀末期,漢人大量移墾蘭陽平原,並利用各種手段奪取噶瑪蘭人的土地,有些噶瑪蘭人就陸續遷出原居地,有些更經由海路南下遷移到花蓮、台東沿海一帶,建立以加禮宛為主的聚落。
  泰雅族大約在250年前,到宜蘭大濁水溪(今和平溪)上游定居,之後泰雅族越過思源啞口到達濁水溪上游谷地居住,構成今日居住在大同鄉的泰雅族溪頭群;另一部分的泰雅族則繞過南湖大山向東進入南澳北溪或和平北溪居住,成為泰雅族的南澳群,主要居地為南澳鄉。在大同鄉英士以下的各部落,則是來自桃園的卡奧灣群。

原住民族群  曾在宜蘭地區活動過的非漢族群,不只前述的南島民族。由於新航路的發現,17世紀起歐洲人己經來到台灣。1626年西班牙人藉口船員被台灣原住民殺死,乃率兵來攻,焚毀港口附近村落,甚至占領蘇澳,建立聖羅倫佐城。
  其後西班牙人遭到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驅逐,1640年起荷蘭人開始委任漢人社商承包各種產品及日用品的交易及徵稅,承攬的社商必須代納該社一切稅餉,相對地社商享有壟斷與該社交易的權利。此後歷經鄭氏王朝到清朝統治之初,一直沿襲這種制度。或許從17世紀起就有不少懂噶瑪蘭語的漢人,往返於北宜之間,從事貿易及徵稅工作。由於統治及徵稅的需要,荷蘭人統治時代也留下最早的宜蘭地區人口資料,雖然仍屬粗略,大致上,噶瑪蘭族大約在平原上建立了44至50個部落,人口約在一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