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慈濟志工呂至祥感念他父親呂水涵生前熱心金門教育,呂至祥帶著太太江鈴琴返回故鄉,並和一群教聯會老師結合慈濟人到金門辦理(大愛引航品德教育研習),首場航向金寧中小學,將靜思語帶進校園,希望將愛的種子散播在教育上,為社會開拓一股清流。
寧中小校長陳雅蘭表示,已故呂水涵是寧中創校校長,奉獻金門教育工作,其子呂至祥夫婦也投入慈濟,一起服務社會,在他們和慈濟人身上看到無私感恩付出的大愛正能量。
少小離家老大回,愛鄉愛土思回饋,慈濟志工呂至祥出生在金門縣金湖鎮的小村莊-庵邊,高中畢業即到台中念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後留在台中創業成家,在台中生活近四十載,退休後帶著太太江鈴琴返回故鄉,希望能為這塊純樸的土地盡點心力,回饋鄉里。他們共同的心願就是將靜思語的正能量分享給更多老師和學生,帶動校園的溫馨互動與善的效應。
江鈴琴表示,因為她公公呂水涵是寧中創校校長,金門首場大愛引航在金寧中小學校園啟航,更是格外有意義性。江鈴琴說,踏入金寧中小學倍感親切。
融入許多教具的活潑教學,學校老師在慈濟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江鈴琴及劉翠薇的帶動下踴躍發言。擔任課程研發組長的林靜儀不時拿起手機拍下簡報上的內容。她表示,早在大學時代就接觸過靜思語,但可惜的是,當時只有靜思語標語,並沒有教學及教材的引導,透過劉翠薇老師實地演練,她從中真正感受到靜思語教學的能量。研習前,林靜儀還特地上網查《靜思語》的相關資訊,林靜儀說,她發現,靜思語其實跟目前國家教育政策的品格教育方案推動計畫相同的。靜思語說到知善、樂善跟行善,剛好服膺了讓孩子知道善的起源,透過五段式教學步驟,能夠樂善,最後能夠大愛引航,引航大愛,她覺得這是最棒的教育。
林靜儀表示,她教導學生學習太鼓,一直困擾她的是孩子缺少專注力,在課堂中無法靜心。課程中談到如何讓學生靜心,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經過自己實際演練,靜心操真的可以幫助孩子慢慢靜下心來,她想這是未來她可以實踐、做得到的。同樣被五段式教學吸引忙著拍照的黃耀萱,一開始,其實是抱著到研習會做自己的事,但一進入研習教室,受到慈濟人親切的招呼,還送上精緻的點心,深深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劉翠薇發給每位老師一張靜思語卡,請他們自我解讀,不滿意可以與人交換,黃耀萱拿到的是「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癡。」,這句話彷彿點醒了他最初的心態,認真聽講後,發現藉由遊戲體驗、故事、省思、靜思及生活實踐的方式,可以引導開啟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培養品格教育,對教學上一定很實用。
呂至祥夫婦代表慈濟人贈與(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全套11冊書籍,呂至祥說,該教材學程涵蓋幼教至中學,集結慈濟教師聯誼會及慈濟中小學等600多位教師,歷經三年的時間規劃、編輯、審閱與實驗,於2016年慈濟五十周年之際,出版一套完全化的人文素養教材。教材精神主軸延續慈濟人文底蘊,教學素材適用於學校、家庭及社區教育。
陳雅蘭校長非常肯定這套教材有益老師教學,陳雅蘭說,靜思語的品格教育正是符合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這一次的課程,讓教師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陳雅蘭期盼由老師帶頭做起,將愛落實、向下扎根,讓學生在滿滿正能量跟愛的環境下成長,培養身心靈健康,成為國家最棒的一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