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粉紅湖」 農工養殖科獲全國第一名

       【本報訊】 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指導老師董倫如、回兆年,最近帶領學生陳駿為、董皓元、薛佩姍,參加「110年全國高職學生專題製作決賽」,以「金門粉紅湖(杜氏藻Dunaliella sp.)的形成研究調查」為題參賽,拿下水產群專題組第一名,是該校歷年參加類似競賽的最佳成績,全校師生與有榮焉。
       去年至今,金門面臨到年雨量不到500毫米的困境,各水庫、湖泊水位急速下降,金寧鄉一處廢棄魚塭,在最後一次收成後池水沒有排放,經過長期陽光直射,造成池水不斷蒸發,使得水中鹽度持續上升,到達海水魚、蝦類無法活存的程度。在不斷的強日照、高水溫以及沒有降雨的條件下,池水逐漸由原本的黃綠色轉為橙色,最後轉變為亮麗的粉紅色,藉由空拍機的拍攝下,宛如上帝的調色盤,竟意外催生金門近期最紅的網美打卡景點之一「粉紅湖」,吸引大量的觀光客,進而引發該團隊師生的興趣,一探「粉紅湖」成因。

金門農工水產養殖科師生參加「110年全國高職學生專題製作決賽」,拿下水產群專題組第一名。(陳冠霖攝)
       指導老師董倫如解說,該研究是要探討金門觀光勝地「粉紅湖」,是何種因素使得一個廢棄魚塭的池水由綠色轉為亮麗的粉紅色,並探討其經濟利用價值。經過研究得知,原來是池水中充滿了杜氏藻(Dunaliella sp.)的蹤跡,杜氏藻在逆境下體內會生成β胡蘿蔔素,導致藻體細胞變紅,造成湖水變色。
董倫如說,為了研究粉紅湖成因,研究團隊從109年5月份就開始監測水質及各種數據,直到110年1月底,比對得知鹽度、溫度、光照以及磷酸鹽的變化會影響到杜氏藻體的β胡蘿蔔素含量。要促成杜氏藻發色需要在強光照、高鹽度以及高水溫環境。
       該研究發現,水中磷酸鹽濃度可能與杜氏藻判斷逆境的標準有關,比較類似鹽度的池水可發現,相對低磷酸鹽濃度池水的有較紅的趨勢。水中亞硝酸鹽、硝酸鹽以及氨氮等氮源在水中測得的指數含量極低,可能有助於防止藻華形成,防止藻類大量死亡,是粉紅湖可以長期保持活性的因素之一。
       董倫如表示,杜氏藻具弱趨光性,在同一天之中會有明顯的日變化,肉眼觀察其水色會在當天光照最強時最深。降雨會導致池水顏色變淡,有可能是因為突發性降雨造成暫時性的鹽度分層現象,池水表面鹽度較低,池底鹽度較高,讓原先轉紅的杜氏藻會因為鹽度差而下沉到池底。因此,觀賞粉紅湖的最佳時機在於多日未降雨的正中午,可以觀察到顏色最為艷麗的時刻。
       該團隊研究結論指出,金門粉紅湖呈色主因是杜氏藻在逆境下所累積的大量β胡蘿蔔素,讓一般人從水面上可以直接觀測到,而非早期新聞報導所說的光合菌繁生,也同時將這個研究成果跟當地的研究單位分享,希望未來能穩定池水顏色,變成金門當地一個嶄新的觀光特色。
       金門農工校長劉湘金表示,這項搶進全國第一的榮譽是水養科同學從理論走向實際的成果,未來該校將持續在專業群科在地化的基礎下,加入關懷鄉土和觀光產業元素,讓學習更加多元化和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