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史蹟~海印廣場國徽石疑忠魂塔頂部殘件

 【本報訊】搶救史蹟、人人有責!金沙民眾陳應安日前至太武山登高,在海印寺前廣場發現一方恰似古蹟的花崗石雕,經拍照上傳網路後由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理事蔡添丁熱心聯絡文史工作者劉國青考證,研判這方碑石可能是紀念大嶝島戰役及古寧頭戰役忠魂塔的另一石刻殘件,相關單位與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人員前往現場會勘後,決定先將碑石移至金管處保管,並視狀況探詢附近是否有其他未出土的文物,保護珍貴的戰地史蹟。

沙民眾陳應安日前至太武山登高,在海印寺前廣場發現一方恰似古蹟的花崗石雕,經拍照上傳網路後由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理事蔡添丁熱心聯絡文史工作者劉國青考證,研判這方碑石可能是紀念大嶝島戰役及古寧頭戰役的忠魂塔的另一石刻殘件。(董森堡攝)(JPG)

 這方疑似為紀念大嶝島戰役及古寧頭戰役的忠魂塔塔頂殘件造型精美,中間刻有國徽,其旁並雕有菊花、嘉禾為襯,上方部位則為四方尖頂,總高度約為七十公分,寬近五十公分。其花崗岩的質地與民國一百年在太武山出土,現存於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胡璉紀念館前,與胡璉親手提刻的「碧血丹青」殘件極為相似,可能都是太武山忠魂塔的部份物件。

 根據陸軍前「十一師」(海鵬部隊)師長已故劉鼎漢將軍嫡孫劉國青的考證,太武山忠魂塔立碑至今已六十七年之久,忠魂塔起建之時太武山還未建有忠烈祠。其中於民國一百年出土的「碧血丹青」紀念碑可能是塔基,近日發現的殘件可能是塔頂,中間可能還有刻上陣亡將士名稱的塔身目前下落不明。

 這座忠魂塔起建之時用以紀念國軍「十一師三十一團」在大嶝島及古寧頭戰役因公陣亡的將士。曾參與大嶝島、古寧頭戰役的十一師以勇猛無敵聞名,其轄下的三十一團更是能征善戰。在大嶝島戰役裡,三十一團共犧牲了三百六十多名戰士,其後的古寧戰役又犧牲了二十六個以上的戰士。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劉鼎漢曾為這群殉國的戰士於太武山立下「忠魂塔」,並與胡璉、高魁元、彭戰存等人提字弔祭英魂。立碑的劉鼎漢當年為第十一師師長,後來在金門「八二三」戰役時,曾接替在「八二三」當日殉國的趙家驤擔任首席副司令官。

 金門戰地史蹟學會理事蔡添丁在翻閱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正氣中華報》中曾發現相關新聞。該報導內文為:「甯都部隊為紀念大嶝島古甯頭兩役陣亡將士,特於二十六日(劉國青按:卅九年七月)上午十時設牲醴於太武山忠魂塔前,舉行公祭典禮,劉部隊長(劉國青按:陸軍第十一師師長)率各部處官佐,冒雨上山,親自主持祭奠,與祭者千餘人,無不雍容肅穆,極盡哀榮,旋由劉部隊長講述諸陣亡將士忠勇事蹟,海鱷部隊(劉國青按:陸軍第十四師)政治部陳主任(劉國青按:時任卅一團團長「寧都大隊大隊長」)講述各陣亡將士作戰經過。繼由參謀長、各大隊長及代表等,相繼致詞,至十二時許禮成。」

 而在民國一百年出土的忠魂塔讓十一師三十一團為國陣亡將士得以入祀忠烈祠,見證該團將士參與大嶝島及古寧頭戰役的英勇事蹟。但忠魂塔其塔基與塔身相繼出土,其中還可能有刻上陣亡將士塔身卻下落不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與海印寺、林務所等單位協調是否開挖探詢附近地區,完整重現忠魂塔遺蹟,讓這群為國犧牲的將士們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