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烈嶼鄉文化館典藏文化史料和文物,展出居民們的民生用品、穿著服裝、農耕器具、古厝建築擺設到戰地軍事相關物件等,適合與親朋好友們一起打卡,既可以體驗到先民過往的生活點滴,又可以勾起長者許多生活回憶,對於年輕一輩也深具文化教育的意義性。
鄉公所指出,位於烈嶼鄉西路1之1號(原鄉公所舊址)的烈嶼鄉文化館,為金門第一個鄉鎮文化館,內部陳列許多珍貴的地方文化資產,館藏的物品應有盡有,是烈嶼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保存場所。一樓館展出的文物,包括傳統留聲機、唱片、轎子、竹器、陶器、縫紉機、衣服、農具、戲台、樂器等數百件,也包括烈嶼早年聞名金門的閩劇社文物和當地風俗、習慣相關之歷史文物、生活用品等。金門因軍事需要實施的戰地政務軍管,一樓館內也有名為「烈嶼烽火歲月」的戰地政務原鄉原貌特展,展出民防隊的裝備、管制品、文件、路條、出入證件等,重現全民皆兵的歷史。
鄉公所指出,從一樓的庶民文物和戰地文化的展示廳,看到二樓的烈嶼居家廳堂與宗祠,包括大量戲曲文物與常民生活用品,像是花嫁服系列,結婚時用的頭飾「片一對(肉豆莢)」和「(金)長步搖」,婦女生育時用來保護隱私的黑布巾,以前農業社會用來收集地瓜粉、搓揉粿粉的容器「安茨粉硿」、「粿粹硿」,瀝乾物品用的「笳荖」、天寒用來取暖的「火窗」、小販到處兜售用的「搖鼓擔」、保溫用的「茶巢(壽)」、運輸用的「馱籮」,以及「土豆犁」、「剉玉米器」、「番薯押」、「麥篩」、「麥梳」、「連耞打麥器」等農具,還有金僑自南洋返鄉帶回來的「番箱」和「南洋碗」等等,琳瑯滿目。
而烈嶼鄉文化館二樓為藝文展示廳,經常邀請兩岸三地藝文家作品展,提供軍民欣賞藝文饗宴的良好場所。
鄉公所表示,文物典藏範圍,包括有形的文物以及無形或動態的資料,鄉公所皆要努力將地方漸漸流失的珍貴傳統文化與文物留存下來,並且透過展示以及民間活動的進行,讓在地的居民以及外來的觀光客,能夠更加深入廣泛的認識金門地方的歷史與文化之薪火相傳。
鄉公所也呼籲金門鄉親,若有任何古文物,請持續以捐獻、寄存、借用等方式,提供館藏,以為家鄉保存更多有價值性的文化資產,進而提供學術研究、教學活動、文化傳承等交流活動使用,讓金門的地方文化資產得以世世代代永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