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華山文旅學 ~計畫團隊分享案例

      【本報訊】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2020華山文旅學最後1場演講會從「設計」角度出發,邀請利用巧思振興在地傳統產業,以及翻轉當地傳統物件團隊東引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團隊主持人郭雅萍、蔡沛原分享如何透過設計替地方增添風采,給予傳統物件新的價值,讓地方得到更多關注。

     華山文旅學X相遇地方用設計增添地方風采-為傳統物件賦予新價值演講會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3館拱廳2樓(北市八德路1段1號)舉行,邀請2組為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團隊主持人郭雅萍、蔡沛原(東引)及苗栗苑裡藺子共同創辦人廖怡雅分享用設計增添地方風采,為傳統物件賦予新價值成功案例。

     吸引旅人走入地方,除透過展示當地風土物產、獨特文物、體驗地方生活與參與在地慶典盛事之外,如果運用好的設計展現地方特色,搭配打動人心的產業故事、翻轉具有文化底蘊的創新產品,產生更具創意的服務與魅力。東引2019年從門牌、巷角牆面至古厝活化,樹立成功版本之一。環境和設計自古以來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顏色也是容易讓人留下記憶點的元素之一。

     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是由具備建築、景觀與設計專業成員所組成,由郭雅萍老師帶領團隊中也包含本身是東引人設計師蔡沛原,透過在馬祖蹲點方式找出屬於各地的代表色。

     他們透過利用色彩測量儀爬梳馬祖獨特地景,從海水、植物、戰地風光、建築材料中汲取出黃魚黃、淡菜黑、石蒜紅等18種可以代表馬祖的顏色。去年引起關注的全新設計東引門牌便是取自計畫中專屬東引的藍綠代表色,而門牌不只運用在地的顏色,也在角落放上當地珍貴植物「凹葉柃木」做為點綴,成為極具特色的指標系統。

     而計畫本身除了藉由景觀系統評估馬祖各村的環境,後續也以參與式工作坊與在地居民溝通,藉此提升居民對於生活環境中對於色彩的關注,更期望能將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的成果塑造成在地人皆能認同的馬祖色。

     主持人、意集設計執行長、大學助理教授楊振甫說,非常感人又充滿能量的分享,被現場說是年度最有溫度的演講。

     另一位分享是苗栗苑裡藺子共同創辦人廖怡雅,苗栗苑裡因出產台灣特有種正三角藺,有「藺草原鄉」美名,而藺編工藝在日治時期更是僅次於米、糖第3大出口品,因此藺草編織不僅是居民共同回憶,更是一般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隨著工業社會,塑膠製品取代了需要時間累積藺草編織產業,也讓許多擁有編織技藝婦女逐漸脫離藺草編織,為了不讓這項傳統技藝與產業凋零,廖怡雅與其先生易紳於2016年創辦「藺子」,以傳承這份美好技藝及給工藝師更好的就業環境為目標,努力讓藺編產業繼續傳承。

      因此「藺子」以傳承為核心,透過記錄藺編工法,將編紋拆解並數位化成年輕人看得懂的課程,透過完整的教學系統讓工法延續下去。而新世代的藺編亦加入許多設計元素,除了勾起長輩們的回憶之外也讓新世代的年輕人能夠接受這項逐漸轉型的傳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