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寶衣~馬祖海廢寶特瓶 找到第二春

      【本報訊】馬祖廢寶特瓶找到第二春,連江縣環境資源局表示,環保署於去年利用離島回運的寶特瓶,製作成原料含量96%由海廢寶特瓶製成的「潯寶衣」,技術普遍之後可望成為往後宣導T恤的主要材質。

     環資局指出,海洋廢棄物議題近年受國際關注,環保署除了設法減緩海洋污染,更發表海廢寶特瓶製成的潯寶衣,作為國內資源回收產業與紡織業合組國家隊的初試啼聲,以展現產官合作與跨業結盟的軟硬實力,希望再次成為世界的領頭羊,展現臺灣宣示保護海洋的決心。

     環保署109年辦理海洋廢棄物高質化循環利用示範推廣計畫,挑戰完全使用臺灣各地淨灘所得海廢寶特瓶為原料,以最高品質要求的再生利用技術所生產的衣料為試驗目標。

     計畫由環保署領軍,邀請產業鏈中8家回收、處理產業與紡織產業業者,一起參與研發。也與國際級驗證業者合作,自淨灘現場開始,接續其後之貯存、分選破碎、紡紗及織布等,各階段進出紀錄及標準作業流程,均合乎驗證要求,以確認來源確屬於海洋環境,成為世界第一個由國家出面帶領團隊,產製完全使用海洋廢寶特瓶循環利用之物品。

     過去常見以海洋廢棄物製作之循環產品,多以混合陸源與海洋廢寶特瓶製作而成,還無法以全海洋廢棄物為原料,難題在於海洋廢寶特瓶歷經海水浸泡及陽光照射,不但需要有更精細的清洗與選別以去除雜質,已劣化的塑膠要做成紡織纖維,更有褪色黃化、纖維較短的不利條件。

     試驗過程中所蒐集到的8噸海洋廢棄物,最後只有3.8噸能做為原料,可見困難。示範計畫潯寶衣能突破僵局,除添加必要之彈性紗以增加衣物使用次數以外,成分高達96%全來自海岸環境清理所得,關鍵就在於資源回收產業與紡織業之合作與實力發揮,尤其受疫情影響,各縣市政府上半年少有辦理淨灘活動,致海洋廢寶特瓶收集困難,惟配合示範計畫之連江、金門等7個離島或臨海縣市環保局仍以雇工方式積極進行海岸清潔,且有各巡守隊、巡護隊等志義工傾力清理海洋廢棄物,再交由專業處理業接棒破碎處理。

     環保署方面日前也透過海洋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推廣記者會,向各界展示潯寶衣成品、播放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宣導短片,呈現自淨灘現場至完成海洋廢寶特瓶循環製成潯寶衣之樣貌;同時頒發感謝獎座,感謝各公私部門共盡心力,完成此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之典範,希望對民眾強調廢棄物源頭減量、關心海洋環境的理念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