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水稻葉稻熱病好發於第一期稻作插秧後35至50天,若逢日夜溫差大、平均溫度達22℃至30℃、相對濕度80%以上及日照不足等環境因素時,此病害即容易發生。發病後將造成葉部出現外圍黃暈中間灰白色之紡錘狀病徵,若未於正確時機進行稻熱病之防治及適當的肥培管理,嚴重時將導致秧叢整株葉片乾枯狀,影響稻作產量及降低品質。近日天氣高溫多濕,陸續在本縣轄內通霄、苑裡、造橋、西湖、頭份、苗栗等鄉鎮市傳出危害且持續擴大,嚴重部分稻作已枯死,請農民加強防治以減少損失。
水稻葉稻熱病防治時應注意事項及藥劑如下:
一、注意事項:
1.本病菌初次感染源為主來自病秧苗、病稻穀及病稻草,因此需種植健康秧苗並移除本田區周邊之稻穀或稻草,以減少感染稻熱病菌的機會。
2.稻熱病菌好發地點為溫濕度高、露水較慢退去、霧氣高、不通風及日照不足等田區,請農友特別注意此些地區的稻熱病之預防。
3.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溫度25-28℃,溼度85﹪以上,為水稻最高分蘗期,若氮肥過多,易造成枝葉過於繁茂及軟嫩,容易發生葉稻熱病,應合理化施肥,適當補充鉀肥、少氮肥,並可用含矽肥料當土壤改良劑作基肥施用。
4.水稻秧苗分糵約30片葉時,應停水曬田,避免造成分糵過多及空間擠,容易發生稻熱病。若葉稻熱病發生時,不可過度曬田,以免造成水分及養分吸收不良,增加葉稻熱病發生。
5.水稻葉稻熱病是真菌感染所引起,在台灣每年第一期作皆易發生,只是輕重不同,只要把握適時、適藥防治就可免於稻作受害。
二、防治藥劑及方法
1.插秧後35~50天,田間如有葉稻熱病發生應即施藥一次,若經7天後繼續蔓延時再施藥一次。
(1)2%嘉賜黴素超低容量液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1公升,稀釋250倍。
(2)50%富米熱斯可溼性粉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1公斤,稀釋1000倍,病害發生初期開始施藥。
(3)50%護粒松超低容量液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1公升,稀釋250倍。
(4)25%克熱淨溶液每公頃每次用藥量2公升,稀釋500倍。
(5)41.7%三賽唑水懸劑每公頃每次用藥量0.67公升,稀釋1500 倍,插秧後30-35天施藥,發病情形再隔二十天再施藥一次。
2.詳細用藥資訊可參考農藥資訊服務網,網址如下:https://pesticide.baphiq.gov.tw/web/Insecticides_MenuItem5_5.aspx 。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陳錦俊處長表示,水稻為本縣主要農作之一,目前溫、濕度極適合稻熱病發生,且本縣已出現危害嚴重之葉稻熱病田區,且有擴大危害之徵兆,縣長徐耀昌特別呼籲本縣稻農加強防治以降低損失,並請配合水稻合理化施肥及落實安全用藥,以確保稻米品質安全並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