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語是當前國際間認同的共通語言,重視英語文教育已成為多數現代國家的教育趨勢。台灣在過去幾年來也積極推動英語教育,深入國小,往下紮根。為配合2030雙語政策,使用英語能力的強化正是國小、國中英語教育的主軸。
竹苗兩縣自104學年度起,與「ITAT台灣國際人才發展協會」合作進行英語教學計畫。經過16個學期(8年)的努力,竹苗兩縣總計有3所國中及14所國小將於112年4月15日(六)在新竹縣峨眉國中舉辦「提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教學計畫」動態表演及教學演示活動成果展。現場除了有小朋友精彩的英語童謠帶動唱、話劇演出等外,另有參與計畫方案之學校師生及家長的心路歷程分享。
縣長鍾東錦表示,致理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以「教會代替教完」、「能力指標取代進度」、「差異化教學」及「做中學」等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引導老師翻轉教學方式,打破過去趕進度的教學模式;此外也以「教得少、學更多」為核心理念,搭配各類英語讀本,發展出以「故事閱讀」與發表為核心的創新教學模式,取代偏重文法與單字記誦的傳統講授式課程,不僅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也大大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處葉芯慧處長指出,秉持十二年國教課程的精神,以素養(能力、態度及知識)為導向的學習指標,以學習者為中心,透過做中學,不僅符合學習理論,亦彰顯以「學會」為訴求的教學信念,重新建構符合竹苗兩縣學童的學習型態與能力指標,建立竹苗兩縣國民中小學學生英語文學習的基礎,並維持其學習之動機與成效,這八年的推動與累積,讓竹苗兩縣英語教育有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