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錦創作個展~探索淡水討海人的記憶 

 【本報訊】「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這是藝術家陳瑞錦小時候的心情寫照,出生淡水的陳瑞錦,由於家族從事傳統捕魚業,對於淡水河有著深刻的情感。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海關碼頭C棟即日起舉辦「質變的記憶鏈─陳瑞錦創作個展」,從討海人ㄟ女兒角度,用魚砧板說出淡水傳統討海人的心聲。

淡古公關照:陳瑞錦與作品〈悼〉。 「小時候的我,總以為『討海人』是唯一討生活的方式。」從小騎腳踏車幫父親到哨巡所報關,進行出海捕魚的申請作業,陳瑞錦回憶,「我爸爸和叔叔長久以來,靠著捕魚養活一大家子!」後來父親在夜間前往海上作業途中車禍過世,叔叔也因為海難逝世,家中頓時失去依靠,閒置的漁具透過陳瑞錦的創作,再次將討海人的故事告訴大家。陳瑞錦不經意的將2月24日訂為這次展覽的開展日,非常湊巧 的正好是她父親的忌日,「也算是有個很好的開始,可以告慰爸爸在天之靈。」

淡古公關照:民眾將自己的文字記憶與陳瑞錦的影像記憶交換,最後完成〈記憶牆〉這件作品。 陳瑞錦無意間發現一塊厚實木材製成的魚砧板,每艘漁船上都至少有一塊魚砧板,可以將剛捕獲的魚做簡易的處理,這塊厚達5公分的砧板,經過千斬萬剁後,最薄的部分竟只剩2公分,「我覺得很震驚!因為我想像這艘漁船曾經歷大風大浪中,討海人奮力捕魚,就像我爸爸一樣,靠著自己的力量養家活口。」於是陳瑞錦創作〈悼〉,將討海人的奮鬥鑿痕刻入生命記憶中。

淡古公關照:〈記憶牆〉作品是陳瑞錦要將自己的影像記憶與觀眾的文字記憶交換。 而〈記憶牆〉則是一件與觀眾互動、持續進行的創作,以500張不同的影像記錄照片組成,民眾書寫一段自己的回憶,選擇喜歡的照片取走換上自己的文字卡片,「我在生活中的影像記憶,和觀眾的文字記憶交換,最後這面牆將成為我們大家的回憶。」

淡古公關照:「質變的記憶鏈─陳瑞錦創作個展」即日起至4月23日在淡水海關碼頭C棟展出,歡迎來探索討海人的記憶。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淡水曾是北部重要的漁業區域,這次的展覽以淡水河的記憶為出發,進而創作發想,最後在面對淡水河的海關碼頭展出,雖然是為創作者個人的記憶旅程,卻也是大時代下淡水傳統捕魚業者的一頁見證。「質變的記憶鏈─陳瑞錦創作個展」即日起至4月23日在海關碼頭C棟展出,歡迎來探索淡水討海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