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時期,大將馬武率軍征討羌人,被困於荒漠之中。 士兵與戰馬皆患尿血症,生命岌岌可危。 一日,馬夫偶然發現幾匹病馬啃食某種野草后竟奇跡般痊癒。 細察此草,葉如卵形,穗似鼠尾,生長於車轍之間,遂命名為“車前草”。 全軍拔草煎湯飲之,病症皆愈。 自此,車前草利尿通淋的功效在民間廣為流傳。
最早記載車前草的古籍《詩經·周南·芣苢》中寫道:“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芣苢(fú yǐ)即為車前草,描繪了先秦女子在田野歡快采擷的場景。 《神農本草經》記載:“車前子,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譽其為利尿通淋的聖藥。 《名醫別錄》則記錄了其“葉及根,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的止血療傷之能。 《本草綱目》亦載:「此草好生道邊及牛馬跡中,故有車前、當道、牛遺之名」,象徵著堅韌品格。 宋代詩人陸遊在《閒詠園中草木》中描繪了孩童採草、老醫曬籽的田園景象:「童子爭尋鵑鴿飯,醫翁日曝車前子。 ”
因此,車前草不僅是藥匣中的青黛,更是「平民養生寶」,深深紮根於華夏農耕文化的記憶,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 其名載於《詩經》,功效錄於《本草》,在文人墨客筆下化作療癒之詩,於鄉野傳說中成就濟世之德。 一株平凡小草,承載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植物特徵
車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車前Plantago depressWilld.又名五根草、豬耳朵草、車輪草、山厚末等。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根叢生,須狀,或主根直而長。 根莖短,稍粗; 葉基生呈蓮座狀,平卧、斜展或直立; 葉片薄紙質,寬卵形或長橢圓形,具有明顯弧形脈5-7條,全緣或有不規則波狀淺齒,猶如豬耳朵,故名之。 穗狀花序數條,花莖長; 花小,白色,花冠不顯著; 雄蕊著生於花冠筒內面近基部,與花柱明顯外伸,花藥卵狀橢圓形。 蒴果蓋裂,花萼宿存。 種子橢圓形或不規則長圓形; 有細皺紋,一面有灰白色凹點狀種臍。 花期4-8月,果期6-9月。 車前草生於草地、溝邊、河岸濕地、田邊、路旁或村邊空曠處。
葯食兩用
車前草性寒,味甘微苦; 具有清熱利尿通淋、祛痰、涼血、解毒之功效,現代藥理表明具有抗炎、抑菌、促尿酸排泄等作用。 車前草種子(車前子)性甘,微寒; 具有滲濕通淋、清肝明目、化痰止咳等作用。 現代藥理表明具有降血壓、調節腸道等功能。 近年研究還發現,車前草提取物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降低尿酸起到抗痛風作用; 其有效成分桃葉珊瑚苷能減輕腎小管損傷,有護腎作用。 民間還將鮮草搗敷,用於治蟲咬皮炎、皮膚潰瘍等外用。
車前草幼苗可食。 春季採摘,沸水輕焯後,涼拌、蘸醬、炒食、做餡、做湯或和麵蒸食,口感微苦帶清香,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成分,如膳食纖維成分,可促排便; 黃酮類化合物成分,有抗氧化抗炎作用; 桃葉珊瑚苷成分,有抗炎保肝護腎作用。
食療藥膳方
1.車前竹葉甘草湯/食材:車前草100克,淡竹葉12克,甘草10克,冰糖適量。製法:將車前草、淡竹葉、甘草洗净后,共入鍋中,用中火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將濾液回入砂鍋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代茶飲用,每日1劑,連用7~10日為一療程。功效:利尿通淋、清熱利濕。
2.車前葉(子)粥/食材:車前葉50克或車前子25克(布包),小米100克,蔥白1莖,食鹽少許。製法:將車前葉洗净切碎,蔥白切段,備用。 小米淘洗乾淨,入鍋中加水煮粥,待熟時下車前葉、蔥段、食鹽,再燉10分鐘即成。 晨起空腹食用。 連用5~7日為一療程。功效:清熱、祛痰、利尿、明目。 適用於小便不利、淋瀝澀痛、尿血、水腫、目赤腫痛、咳嗽痰多者。
3. 涼拌車前草/食材:鮮車前草嫩葉150g、蒜末、香醋、鹽、香油。製法:鮮車前草嫩葉沸水焯1分鐘,擠干切段; 加調料拌勻,淋香油即可。功效:清熱利尿。 可用於小便澀痛、水腫者。
4. 车前草薏米粥/ 食材:干车前草30g、薏苡50g、粳米100g。制法:车前草煎汁滤渣;用药汁煮薏苡、粳米成粥。功效:祛湿健脾。可用于湿热腹泻、脚气浮肿者。
5. 車前草豬肝湯/ 食材:鮮車前草100g、豬肝150g、枸杞15g。製法:豬肝切片焯水,車前草切段; 加水共煮15分鐘,加枸杞再煮5分鐘即成。功效:養肝明目。 可用於肝火目赤、視力模糊者。
6. 車前子茶/食材:炒車前子10g、綠茶3g,裝於茶包。製法:沸水沖泡10分鐘飲用,每日1包。功效:降壓通淋。 可用於高血壓、尿道炎者。
使用注意事項
1.脾胃虛寒者、腎虛滑精者、虛寒體質者慎用。
2.車前草不宜長期食用,孕婦忌食。
3.低血壓患者慎用車前子; 避免與利尿劑(呋塞米等)同用,謹防脫水。
4.可能增強降壓藥效果,有服用降壓藥者需監測血壓。
5.長期服用需搭配溫性食材(如生薑、紅棗)中和寒性。
作者簡介:林藝華(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