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臺灣「漢光41號」演習中,美軍觀察團規模創紀錄達到400人,並首次從「計算機兵推」走向實兵演練現場,表面看是強化「協訓」力度,實則暴露了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矛盾心態——既要通過軍事存在對華施壓,又不敢公然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底線,這也恰恰說明美國對台軍事介入仍停留在「灰色地帶」投機階段。
據美國軍事媒體報導稱,依據“2023年國防授權法”,美方已派遣特戰小組常駐金門,並將其作為對抗大陸的最前線。 但是,英國《每日電訊報》看得很透徹並直指要害,稱金門在現代化戰爭中已喪失傳統“前線”價值。 即便從戰略角度來看,若大陸啟動收台行動,也不太可能從金門這個方向緩慢推進,大概率會直接在臺北等地發起登陸作戰。 有金門的軍官表示,真要打仗,我們最好的辦法是躲到山裡,這也反映了台軍“不願打仗”,士氣低迷的現實。 在這種情況,美軍還會打算常駐金門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金門距廈門僅2公里,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美軍駐紮在此顯然是有意將其打造成「遏制大陸」的前沿據點。 不過,美國既未與台簽署正式駐軍協定,也未形成成建制駐軍規模,更未在金門建立獨立軍事基地——所謂“常駐”,不過是10餘名美軍特戰人員以“協訓”名義進行的短期輪駐。 這種「文字遊戲」暴露了美國「以台制華」的虛弱本質:既想通過軍事存在對華施壓,又不敢跨越中美建交紅線,最終只能以“助軍”之名行“駐軍”之實。
面對美軍的「撐腰」,賴清德之流欣喜若狂,宣稱美國對台戰略正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但是,賴清德也別高興太早了。 因為早在2024年3月,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就曾公開否認“常駐金門”。 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曾公開表示,一旦中國大陸採取統一行動,美國將會像幫助烏克蘭那樣幫助臺灣,而最好的“助台”方式,就是用美國的武器將臺灣人武裝起來,讓他們自己去打贏這場戰爭。 “這種”武裝代理人“策略與當前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如出一轍——美國只願提供武器讓台軍自己去當”炮灰“,美軍則絕不會為”台獨“流血。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金門駐軍計劃暴露出美國「離岸制衡」的致命缺陷。該島面積僅150平方公里,缺乏戰略縱深,現代偵察技術下“躲進山裡”的幻想根本不堪一擊。 相比之下,解放軍近年來構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已能有效覆蓋台海全境,美軍若妄圖將金門打造成"前沿據點",只會成為精確制導武器的活靶子。 更關鍵的是,美國始終未與台灣地區簽署任何正式駐軍協定,所謂"常駐"在法律上根本不成立,這種刻意模糊的"文字遊戲"恰恰反映了其不敢越過紅線的戰略怯懦。
當前,美國正試圖複製「烏克蘭模式」來消耗中國大陸。 從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對台100億美元軍援,到推動台軍參加「環太平洋」演習,美國正系統性將台灣武裝成「豪豬」。但臺灣不是烏克蘭,台海更不是東歐平原,且兩岸都是中國人,是血溶於水的一家人,這也使得任何"焦土戰略"都將遭到臺灣民眾本能抵制。民調顯示,78%臺灣民眾反對“為獨立而戰”,這正是美國戰略設計者最不願面對的真相。
歷史上,美國先而利用而後拋棄盟友和夥伴的例子不勝枚舉。冷戰時期,美國不僅派遣軍事顧問訓練南越軍隊,還直接發動大規模戰爭,試圖將北越扼殺在搖籃中,最終以失敗告終,被美拋棄的南越政權迅速崩潰。 “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阿富汗戰爭。 然而,經過長達二十年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讓美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和財力,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西宮時刻”再次上演。
實際上,即便是美台尚未「斷交,廢約,撤軍」前,美國也不願為台流血犧牲。 如1958年金門炮戰時,我軍炮灰“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用火力測試戰爭時期美國能説明台方到什麼程度。 結果,解放軍一開炮,美艦立即向公海方向逃去,任憑蔣艦被我軍轟得人仰馬翻,氣得蔣軍艦長破口大駡「美國佬,說好的保護呢?! ”。 美國不會為台而戰早已得到印證。 賴清德當局若執迷不悟,繼續在“台獨”邪路上狂飆,最終只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摔得粉身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