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是極其常見的中草藥植物,其根莖入藥為白茅根,性平,味甘,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之功效。白茅分佈廣泛,適應性極強且耐陰、耐貧瘠、耐乾旱,故被謬稱“頑固性雜草”。然而,它全草都是寶,除了其地下根狀莖(白茅根)可入藥,治小便不利,熱病煩渴,濕熱黃疸等症,葉子還可用於造紙、編織草墊、草袋、蓑衣,建造茅屋。
■植物形態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別名茅根、白茅根、官仔根、茅草根,為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具長的根狀莖,稈直立,高30-80釐米,節上被毛。葉多集中於稈上,葉片線形,扁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粗糙,中脈在下麵凸起,葉鞘老時在基部常破碎成纖維狀。圓錐穗狀花序密集,因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而得名,又“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小穗披針形,成對或有時單生,基部圍以細長絲狀柔毛;2枚穎片近相等,邊緣具纖毛;2枚稃片;雄蕊2枚。穎果橢圓形,花果期4-8月。
■藥食價值
白茅根莖藥食兩用,既可以泡茶、煲湯,也可以食用;處於花苞時期的花穗也可以鮮食。閩南人常用白茅根煎水,可以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利濕退黃,清肺止咳。用於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濕熱黃疸,熱淋澀痛等症。
■食療藥膳方
1. 白茅根粥:食材:白茅根30g,大米100g,白糖適量。 製法:白茅根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用: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以及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濕熱黃疸等。
2. 白茅根瘦肉湯: 食材:豬瘦肉250g,白茅根60g,鹽3g。製法:將白茅根洗淨,切段;豬瘦肉洗淨,切塊;將全部食材一齊放入鍋內,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約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用: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用於急性黃疸性肝炎,症見面目俱黃、小便不利、色如濃茶、飲食減少等,亦可用於泌尿系統感染屬濕熱下注者。
3. 茅根甘蔗瘦肉湯:食材:胡蘿蔔250g,甘蔗150g,白茅根、豬瘦肉各120g,鹽3g。製法:胡蘿蔔去皮、蒂,切厚塊,用水洗淨;甘蔗去皮,斬段,劈開;白茅根、豬瘦肉洗淨。將以上全部食材放入已經燒開的沸水中,用中火煲3小時,加少許鹽調味,即可。功用:清熱利尿,潤燥解毒。適合一般人群食用。出水痘的小孩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也可用此湯作食療。
4. 白茅根甘蔗甜飲: 食材:白茅根50g,甘蔗250g。做法:將甘蔗洗淨,切片;白茅根洗淨;將甘蔗、白茅根一起放入鍋中;鍋中加水沒過藥材,浸泡10分鐘後大火煮沸,改小火煮20分鐘,去渣取汁。功用:清熱生津,消暑止渴。用於經常口渴的人,或暑熱引起的虛火上升,鼻出血或尿少、色深黃者飲用。
5. 白茅根馬蘭飲: 食材:白茅根60g,馬蘭根30g,白糖15g。製法:將白茅根、馬蘭根煎水,加白糖即可。 功用:涼血止血。用於跌打損傷出血等調養。
6. 白茅根車前飲:食材:白茅根50g,車前子30g,白糖25g。製法:白茅根、車前子洗淨,加入清水共煎過濾取汁,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用:清熱利尿,止血。用於尿血。
7. 二白粥:食材:白花蛇舌草100g,白茅根200g,大米100g,白糖30g。製法: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洗淨,大米淘洗乾淨;白花蛇舌草、白茅根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文火煎煮25分鐘,過濾去渣,留汁液;汁液放入鍋內,加入大米,適量清水煮成粥即成。功用:清熱利濕,散結消腫。用於直腸癌。
8. 白茅根豬小肚湯:食材:白茅根、玉米須各60g,紅棗10個,豬小肚500g,鹽、生粉、生油適量。製法:豬小肚去淨脂肪,切塊狀,用鹽、生粉拌洗,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後,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淨,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和豬小肚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1升(4碗水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便成。豬小肚可撈出拌醬油用。功用:清熱祛濕,利水消腫。用於濕困天氣,同時可用於水腫,症見頭面四肢浮腫、小便短少、體重而困倦,或濕熱黃疸、濕熱內盛等症。
■使用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虛寒性吐血、嘔吐者等慎用;孕婦忌用。
作者簡介:林澤燕,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博士,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林美珍,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教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