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不論男女,過好最後難熬15天!

  2025年白露時間為9月7日農曆七月十六,星期日16:51:4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

可能是草和顯示的文字是「白露 戦 白 露 白 罩 二十四节气白露 气白露 二十四节」的圖像

  秋意漸濃,晨露凝霜,白露如約而至。值此季節交替,人體氣血也隨之由表入里。稍有不慎,便容易受涼氣侵襲,引發不適。這十五日,是自然賦予的重要緩衝之期。若能順應天時,細心調養,方能盡享秋高氣爽的愜意。今日特奉上白露養生三忌、三宜、三秘訣,願您把握這難得時光,與天地同頻,與健康同行。

  三忌

  一、忌貪涼露體,防寒入侵/古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白露之後,陽氣漸收,寒氣漸生。此時晝夜溫差顯著增大,稍不注意便容易受寒。尤其是頸部和腳踝等部位,脂肪層較薄,著涼後會導致局部血管收縮、血液迴圈不暢。

    長期如此易引發關節疼痛、感冒咳嗽等癥狀。老年人因陽氣漸衰、抵抗力下降,更應注意保護關節部位。建議早晚外出時攜帶外套,並根據氣溫及時增添衣物。同時應特別注意保護關鍵部位,可以佩戴護膝,穿長襪。晚上睡覺時,也應蓋好薄被,最好不讓肚子和腳露在外面。

可能是臥室的圖像

  二、忌過度進補,防護脾胃/民間有句諺語:"秋三月,六腑不通,五臟不安。"夏季高溫時,脾胃功能減弱,消化能力往往有所下降。若在白露時節驟然大量進食油膩、滋補類食物,如頻繁食用紅燒肉、藥膳等,會加重脾胃運化負擔。

    因此,飲食應注意循序漸進,以平補緩補為主。建議先食用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調理2-3周,待脾胃功能恢復后再循序漸進增加溫補食材。注意,每餐最好保持七分飽,細嚼慢咽不少於20次。

可能是粥和豆腐的圖像

  三、忌劇烈運動,防氣津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白露時節,人體陽氣逐漸內收,新陳代謝較夏季減緩。此時若進行劇烈運動,如快跑、高強度訓練等,容易導致出汗過多,耗傷氣血津液,出現口幹、咽燥、疲倦等癥狀。建議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溫和運動,以身體微微發熱、不出大汗為宜。

  運動時間最好安排在太陽升起后,避免早晚氣溫過低時外出鍛煉。運動后,應及時補充溫水,可少量多次飲用,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增加脾胃負擔。

  *三宜

  一、宜食療潤燥,滋陰補液

    1.宜食三白。常言道:"白露吃三白,健康自然來。 ”白露時節氣候乾燥,人體易出現口乾舌燥等癥狀,此時應多食白色食物以潤燥生津。銀耳:銀耳富含銀耳多糖和膳食纖維,能潤肺生津,緩解秋燥引起的乾咳。可以搭配百合煮羹,緩解燥郁,鎮靜安神。山藥:山藥含有黏液蛋白和澱粉酶,能健脾益胃、補肺氣,適合脾胃虛弱者。可以搭配糯米食用,將二者合煮成粥,補中益氣。白蘿蔔:白蘿蔔富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能化痰止咳、促進消化。可以與牛肉同燉,既可補充蛋白質,又能避免燥熱。建議每周食用2-3次,每次適量即可。

可能是粥和豆腐的圖像

    2.宜吃二瓜。冬瓜:冬瓜含水量較高,富含維生素C,能利水消腫、 清熱生津。建議帶皮煮湯,有助於增強利尿效果。南瓜:南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和果膠,能補中益氣、保護胃黏膜。蒸食或煮粥可最大限度保留營養成分,尤其適合體虛乏力者食用。

  二、宜早睡早起,收斂神氣

     《素問》中講:”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白露后晝夜溫差增大,人體陽氣逐漸向內收斂。早睡有助於順應自然規律,促進陽氣潛藏;早起可吸收清晨清新空氣,促進肺氣宣發暢通。白露后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這樣可保持8小時充足睡眠,符合「秋冬養陰」的中醫原則。早起后建議開窗通風,進行深呼吸練習,每次10-15分鐘,有助於清肺益氣。

可能是拉門和穀倉門的圖像

  三、宜外出秋游,疏解肝氣

    白露時節,自然界陽氣漸收。人體肝氣易受壓抑,出現情緒低落、胸悶等狀況。戶外活動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登山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有助於改善血液迴圈。建議選擇空氣品質良好的自然環境,上午9-11點或下午3-5點進行戶外活動,每次30-60分鐘為宜。活動時建議採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擴張腹部,呼氣時收縮腹部,有助於增強肺活量。

  *三秘訣

  一、生薑泡腳,驅寒氣

    俗語道:"白露泡腳,肺潤腸通。"白露之後,寒氣最容易從腳入侵。而生薑含有薑辣素,用生薑水泡腳,有助於促進血液迴圈,改善末梢血液供應。睡覺前,可以取生薑5-6片,加水煮沸后調至40°C左右水溫,泡腳20分鐘至身體微微發熱。注意水溫不宜超過42°C,以免燙傷; 泡腳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防止過度出汗。體虛易汗者,應縮短泡腳時間至15分鐘。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二、潤燥增濕,養津液

    老話常說:"潤一分燥,養一分人。 "秋季天氣乾燥,極易上火。室內濕度建議保持在50%-60%,可通過加濕器或放置清水調節。每日晨起空腹飲用300ml溫蜂蜜水(水溫不超過60°C),晚間可食用梨湯(梨去皮切塊加水燉煮20分鐘)。減少辛辣、油炸食物等攝入,增加粥類、湯類等流質食物比例。同時可適量食用芝麻、杏仁、百合等潤燥食材。

  三、按摩穴位,通經絡

    1.太淵穴/按摩位置:腕橫紋橈側凹陷處(手腕脈搏處)。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輕輕按壓,略感酸脹為宜,每次按壓3-5分鐘。按摩功效:有助於增強肺氣功能,改善呼吸系統狀況,緩解咳嗽氣喘。

    2.湧泉穴/按摩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按摩方法:用手掌搓熱后反覆揉搓該穴,或以拇指指腹順時針按揉,3-5分鐘。按摩功效: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口乾咽燥,改善睡眠品質。

    3.三陰交穴/按摩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約四橫指)。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壓至產生酸脹感,保持5秒后放鬆,重複10次。按摩功效:能夠健脾和胃,滋陰潤燥,改善消化功能。

  古語有雲:"秋金之令,主收斂。"白露之“收”,是為寒冬之“藏”。今朝守得住,明朝享安康; 此時養得好,全年無煩惱。把握好這十五天,順時而養,調節身心。自能在清涼金秋中,收穫滿滿的安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