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再認識:多維視角推動世界交流中心建設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陳耕與會員、歷史教師許秀珠近日演講《閩南文化再認識》,從政治的高度、歷史的長度、世界的廣度以及學術的深度四個維度,深入探討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調其在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中的核心作用。兩位老師演說指出,這一中心建設不僅是福建的歷史使命,更是融入國家"海洋強國"文化強國"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關鍵舉措。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演說首先從政治高度再認識閩南文化。陳耕和許秀珠回顧歷史指出,明清閉關鎖國導致閩南文化邊緣化,直至20世紀20年代廈門大學國學院泉州考察才開啟新認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閩南文化研究受西方分科影響,多為分散式自娛自樂。轉折點在於兩岸形勢變化,尤其是台灣分離主義勢力推動"文化台獨",如宣稱"台語不是閩南話"等,引發中央關注。1993年,全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廈門召開首屆閩台文化研討會,聚焦閩南文化對台灣的影響。200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泉州出席閩南文化論壇時強調,閩南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應在兩岸統一和民族復興中綻放光彩。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第七届海峡两岸 青年中医药传承创新论场」的圖像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陳耕。

  2006年,胡錦濤視察福建時指出,福建應利用閩南文化資源促進兩岸交流。2015年,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表示,閩南文化作為兩岸交流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2023年,《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將"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提升為國家戰略。文章呼籲,無論閩南人與否,都應站在國家立場,牢記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高於一切。

  其次,從歷史長度審視閩南文化。文章援引習近平給中國歷史研究院賀信,強調歷史思維的長期性、全局性和動態性。將閩南文化置於人類六千年海洋文明五次高潮中:6000年前閩南先民渡台並走向太平洋;3000年前腓尼基人開闢地中海貿易;1500年前阿拉伯人穿越印度洋;1000年前閩南人發明福船、水羅盤,使泉州刺桐港成為宋元世界貿易中心;500年前西方大航海開啟全球化。其中兩次高潮源自中國東南沿海,閩南人證明“通洋富國裕民”。文章區分中國海洋文化的雙贏理念與西方霸權,指出閩南歷史即四港口歷史:泉州刺桐港的多元融合、漳州月港的下南洋、廈門港的現代化轉型、高雄港的創新發展。海洋性是閩南文化根本特徵,呼籲推動廈漳泉同城化,構想台灣回歸後的海峽經濟區成為世界繁榮灣區。

 可能是 1 人、長大衣和牛角扣大衣的圖像

↑ 歷史老師許秀珠。

  第三,從世界廣度再認識閩南文化。文章借人大重陽研究院王文觀點,分析五種百年大變局:文明領銜、科技革命、政治體制、知識理論、世界發展重心東移。閩南文化在其中大有可為,如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成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典範,展現閩南文化在東南亞的深遠影響。文章強調,在全球視野中,閩南文化推動多邊主義與合作共贏。

  最後,從學術深度構建閩南學。援引習近平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講話,呼籲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閩南文化研究百年積累豐碩,但需擺脫西方分科,轉向系統綜合思維。陳耕早年提出閩南學框架,今應團結構建概念體系,如釐清"閩南""閩南文化"等。文章建議閱讀相關著作,強調佔據學術制高點,方能建成世界級交流中心。

  演說結尾指出,對閩南文化的再認識是永恆課題,期待更多討論,共同促進中心建設。專家認為,此文為閩南文化注入新活力,助力福建文化強省。

資料來源/陳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