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歐氏」與「歐陽氏」不同宗族

  人的認識有個過程。2003年,在泰國僑領歐宗清博士的宣導下,我是世界三歐(歐、歐陽、區)宗親聯誼會發起人之一。後來,福建省民政廳社團辦約談我們,指出國內不承認冠名“世界”的宗親組織。還有其它一些人為因素,為此,我和省詩詞學會會長歐孟秋一起,聲明退出世界三歐宗親聯誼會。十幾年來,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歐氏委員會作為創會成員之一,積極參加一年一次兩岸輪流召開的海峽百(家)姓論壇。我們先後新編了《南平南溪歐氏族譜》、《福州歐氏總譜》、《龍岩歐氏族譜》。新建了南平、福州、龍岩等地祠堂,特別是霞浦海邊的“閩浙歐氏大祠堂”,開創了跨省宗親合建祠堂的先例。去年底,我們還出色地完成了總會交給的任務——編撰《福建姓氏志•歐氏篇》。我們歐氏委員會還舉辦了漳州東山(2012)、浙江寧波象山(2013)、浙江溫州泰順(2014)、福州(2015)四次隆重的平陽歐氏懇親大會。

  通過這些姓氏源流研究活動,結合我的考古實踐,參閱了大量史料和族譜序言,寫出了這篇原創的論文。

  歐氏得姓始祖是春秋晚期歐冶子,歐陽氏得姓始祖是戰國晚期越王勾踐第九代孫蹄,相距二百年。歐氏堂號是平陽堂,歐陽氏郡望是渤海郡。在2014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姓氏排名:歐姓人口總排名為161,歐陽姓人口總排名為192。

  郡望是指某一地域形成的名門望族,將其所在地作為某一姓氏和祠堂的標誌。歐陽氏的郡望是渤海郡。北宋著名學者歐陽修自撰《歐陽氏譜圖序》曰:“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傳二十餘世至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踐,是為越王……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其後子孫遂以為氏。(請注意,歐陽修在此只考證出歐陽氏的來歷,並沒有派生出歐氏。)歐陽修是歷史上著名學者,又是北宋大興譜牒學的開山鼻祖。他對自己歐陽氏的考證應該是信史。沒有派生出歐氏也是正確的。

  平陽歐氏得姓始祖是春秋晚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比戰國晚期歐陽氏的得姓始祖要早二百多年。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春秋晚期歐冶子——開創中國鐵兵器時代

  如前所述,歐氏得姓始祖是兩千四百年前春秋晚期的煉劍名匠歐冶子,他最早在福州歐冶池鑄鐵劍,是先秦閩族人,後被越王允常聘到松溪湛廬山、被楚昭王聘到龍淵(今浙江龍泉)鑄鐵劍,開創了中國鐵兵器時代。其子孫多為能工巧匠,漢代在距龍淵不遠的浙南沿海“漢閩越地,唐橫陽縣”繁衍生息,五代梁時吳越王錢繆改稱平陽縣(元代升為平陽州,其範圍包括今平陽、蒼南、泰順部分地區),歐氏在平陽聚族而居,形成望族。歷經北宋南宋創修族譜、興建祠堂、敦親睦族,遂把歐氏祠堂統一命名為“平陽堂”(請注意,此處是平陽堂而不是平陽郡),與渤海郡望的歐陽氏區別開來,讓子孫後代不忘祖脈。

  我們閩候南通蓮湖歐氏建新祠堂前,有一簡易供桌,上書“平陽堂”三個大字。我家福州湖邊村歐氏雖然只有兩戶人家,我堂哥歐夢霖說,解放前家中保存“平陽誥照”(即祭祖時用的儀仗燈籠),周邊鄉村歐氏祭祖時都要來我們家請“平陽誥照”儀仗。

  唐末以後,由於“選官不問郡望,婚姻不分閥閱”,標榜郡望失去了實際意義,從此以後,郡望演變為姓氏的一種標誌。堂號則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和發展,我們的不少姓氏只有一個堂號,如丁氏只稱濟陽堂、於氏只稱河南堂、鄭氏只稱滎陽堂、我們歐氏也只稱平陽堂等等。因此,有些姓氏源流書籍和新編歐氏族譜把歐氏平陽堂稱為平陽郡(山西臨汾)是常識性的錯誤。

  最近,重新閱讀南平南溪歐氏舊譜序,發現最早的宋淳佑元年翰林秘書陳桂撰《歐氏族譜序》已指出:“歐氏世本曰:歐冶子……”元至正四年歐斌撰《平陽宗派余慶圖譜》自稱“平陽一派”。明成化元年歐茂撰《平陽始祖歐氏淵源》自稱“平陽歐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歐錫甫撰《潔參公續修南劍厚陵歐氏家譜序》曾提到:“吾歐氏之傳,其源遠矣!……閩中有歐冶子者,世系莫考,不敢妄述。”他把新修歐氏族譜呈給福州三坊七巷鄉紳(曾任監察禦史、翰林編修)郭柏蔭時說:“吾家舊譜稱歐氏望出平陽,為元和姓纂所不載,注歐氏為古歐冶子之後。”郭柏蔭考證“平陽”:“山西者為堯故都,自秦並天下時已稱太原,北魏初唐兩置平陽郡,旋廢。”因此,傳統說法把平陽歐氏的郡望說成山西臨汾平陽郡十分牽強(170年前著名學者郭柏蔭就已經質疑平陽是山西臨汾的說法)。2012年我在東山島平陽歐氏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考證:除山西臨汾外,稱“平陽”者有12處:山東新泰縣西北、山東鄒縣西南、河南滑縣南、河南臨漳縣西、陝西岐山縣西南、湖北鄖西縣西北、河南信陽縣南、湖南桂陽縣、湖北均縣北、湖北孝感縣北、陝西郿縣東北、河南汝南縣等(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只有浙江平陽縣最符合“平陽歐氏”的歷史變遷和分佈區域。

  歐冶子在福州歐冶池的嫡系子孫在福州侯官南台陽岐、洪塘等地繁衍成族,祖祖輩輩都以平陽為堂號。今閩侯南通蓮湖“歐氏宗祠”容納了五區八縣和閩東霞浦等地平陽歐氏祖先牌位,香火鼎盛。福州市人口普查有2.6萬人姓歐,在福州百家姓中排第46位。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堂號是“平陽堂”。南宋開禧初進士歐光,字廷顯,福州侯官洪塘人,官至戶部尚書,退隱後在南平南溪繁衍成平陽歐氏大族。南宋理宗鹹淳年間(西元1225——1274年),進士歐簡靜,福建閩侯南台人,出任廣東雷州府通判,繁衍成今天萬人以上的廣東博鋪歐族,其墓就在離博鋪10公里的海邊秀嶺,俗稱“南蛇出海”。粵西和廣西的平陽歐氏宗親每年都要祭掃開粵始祖簡靜公的墳塋。最近,台北歐章煜教授通過網路找到我們,他說:“我的祖籍廣東陸豐,也是平陽堂號。”新聯繫上的臺灣桃園歐氏祠堂也是“平陽堂”: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臺灣桃園歐氏平陽堂  

  浙江寧波《象山西鄉歐氏宗譜》序中開宗明義:“象邑歐氏,乃歐冶子之苗裔也……唐貞間,分支福州。”“宋建隆之初,福州歐氏大都公,字德建,號三山,任明州錄事參軍,巡視象山海防……歸隱此山,是為象邑歐氏始祖。”

  霞浦長春鎮積石村“開基始祖”長祚公于大明天順間(西元1459年)由浙江溫州府平陽縣南送洋遷居福寧霞浦四三都磧石。

  浙江泰順《牙陽歐氏宗譜》刊載《清嘉慶丙子年重修譜序》曰:“考歐氏著姓于周,春秋時有歐冶子,善鑄劍……羅陽之歐自前明守忠公始,自溫州永嘉遷徙於茲。厥後元卿公于國初間再徙於八都牙陽之洋頭崗,繼先公再徙牙陽之吳家墩,詩禮相傳,衣冠漸盛。

  平陽歐氏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一帶,北至山東臨沂、浙江象山,南至廣東、廣西、貴州、海南和臺灣島。平陽歐氏聚居地基本上沒有越過長江,而渤海歐陽氏發跡于河北山東,聚居於湖南江西內地。這種分佈現狀,印證了平陽歐氏的“平陽”堂號,只能來自浙南沿海的平陽縣而不是遠在山西的臨汾市。福建省內平陽歐氏聚居地有:福州閩侯南通蓮湖、螺州造船浦、連江琯頭鎮後二村、福清東歐西歐前薛、閩清金壟、平潭漁樓歐厝、羅源大獲村、福安鳳廣港、霞浦牙城、霞浦長春鎮積石村、莆田平海北嶠、仙游郊尾安邊村、南平南溪、龍岩新羅排頭村、漳州龍海、平和、東山島等地。福建還有兩座歐祖山: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陳元光部將歐哲後裔的歐祖山(詔安仙塘村)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澳洲太平紳士歐志亮博士叔公歐雲欲墓(永泰塘前官烈村)(原國民黨海軍陸戰隊司令為其父購買的歐祖山)

  一位寡婦帶著歐氏子孫,來到莆田坑邊村開荒種地、繁衍子孫,歐氏後裔為她蓋了一座“歐媽廟”,頂禮膜拜。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

◎莆田坑邊村歐媽廟中的歐媽神像
  漳州東山島歐氏敘其開漳祖歐哲是陳元光的部將,但祠堂門額上依然是“平陽傳芳”和“平陽世澤”。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福建東山島歐氏宗祠橫匾

  《龍岩歐氏石橋琢成公房譜•原姓敘》也承認“吾歐姓,出自平陽”。但其始祖是“漢宣帝營平侯、漢元帝屯田都尉襄定公”,“卜宅光州固始”,“數傳有憲伯公同唐將南征”。

  前引元至正四年南平南溪歐斌撰《平陽宗派余慶圖譜》曰:“吾祖平陽一派出自光州固始縣永豐村”,“隨王(審知)來居八閩,家于福州侯官縣西亦有年矣!”福建地方史有其獨特之處:漢武帝時滅東越,“盡徙其民于江淮間,以虛其地。”為此,福建歷史空白五百年,只有逃避山林的閩越遺民聚居冶縣,直至西晉永嘉之亂才有中原移民“衣冠入閩者八族。”唐初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率五十八姓軍校開闢漳州。唐末五代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閩王王審知統治福建全省五十多年。光州固始正位於“江淮間”。漢武帝時閩越移民中的歐冶子後裔在河南光州固始定居,念念不忘家鄉,隨陳元光開漳的有歐哲,隨王審知入閩的更多,分佈于福州、龍岩、漳州等地。他們的族譜追溯唐初開漳聖王陳元光部將歐哲,追溯唐末五代王審知均有記載。同時,他們都承認是“平陽一派”,即“平陽堂”。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歐與歐陽不同宗——天下歐陽氏郡望是“渤海”;天下歐氏堂號是“平陽堂”。歐與歐陽是兩個始祖不同、郡望(堂號)不同、血脈不同、分佈區域不同的姓氏。日據時期的臺灣,許多歐陽氏迫於壓力,改為單姓歐。海南、廣東和福建莆田等地,也有改歐陽為單姓歐。但是,平陽歐氏沒有人改成歐陽氏。有的平陽歐氏宗親攀附越王勾踐之後,在族譜世系圖和祠堂兩側壁畫把戰國晚期勾踐七世孫蹄作為始祖第一圖,卻把春秋晚期的歐冶子放在第二圖,時間先後顛倒二百年,鬧出歷史年代常識性的笑話。

  感謝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莊奕賢先生,百忙中閱讀此文並給予好評:“再論”史料翔實,言之鑿鑿。

◎作者簡介
  歐潭生(1945——),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
往期推薦
【閒話古今】司馬遷筆下的閩越國及現代考古證據
【閒話古今】光澤發現夏王室禮器——象鼻匜
【閒話古今】南宋《三山志》的幾處失誤
【閒話古今】永泰芹草村神山岩畫
【閒話古今】福州北宋紀年石槽考古記
 

資料來源/小雯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