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娟:大陸對台經貿政策變化與走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鄧利娟指出: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而邁向兩岸和平統一,大陸一向積極鼓勵與支持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自2005年起還陸續實施一系列“惠台”經貿政策。但是,2016年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大力推進“台獨”分裂活動。大陸對台經貿政策因此進行了一些調整。2020年1月蔡英文獲得高票連任後,更是挾強勢執政及操作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獨”道路上越走越遠。未來四年,大陸對台經貿政策走勢如何成為近期兩岸關注的一個熱點。

一、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發展與變化

  (一)對台單方優惠經貿政策

  為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爭取台灣民心,多年來大陸對台經貿政策中“惠台”政策一直是重要內容。自2005年起,大陸陸續實施一系列對台單方面優惠經貿政策。如,自2005年8月起大陸單方面對原產於台灣的菠蘿等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2008年馬英九上台執政,由於兩岸具有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關系呈現良性互動,大陸惠台經貿政策進一步升級,最典型的就是,大陸在簽訂兩岸ECFA過程中,基於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采取“讓利”立場,以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衆的利益,尤其是照顧台灣農民的利益。在ECFA“早期收獲”的安排中,台灣有539項產品出口大陸免關稅與享有通關便捷的權利;而大陸只有267項產品輸往台灣享有優惠關稅。在兩岸關系呈現良性互動時期,這種對台傾斜的優惠經貿政策無疑有助於兩岸經貿關系更加密切,并有助於促進台灣經濟發展。

  (二)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主綫的對台經貿政策

  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後,不承認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關系陷入嚴峻對抗的局面。進入2019年選舉年後,蔡英文當局為了政治與選舉利益,更是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推進“台獨”分裂活動,大肆挑釁大陸,嚴重阻礙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在此背景下,大陸惠台政策逐步調整為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主綫,重點在“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更多同等待遇”。2018年2月,大陸發布實施 “31條惠台措施”,其中有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如,明確台資企業參與“中國制造2025”、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采購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明確台資企業用地、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台資農業企業可享受的相關政策,并支持兩岸業者在小額支付、征信服務、銀團貸款等方面深化金融合作。2019年11月大陸再公布宗旨與“31條惠台措施”一脈相承的 “26條惠台措施”,其中涉及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有13條,包括台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准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上述種種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主綫的對台經貿政策措施,獲得了台企台胞的熱烈響應,在新形勢下繼續發揮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積極作用。

  (三)反制“台獨”的對台經貿政策

  面對蔡英文當局加快推進“台獨”分裂活動的嚴峻形勢,大陸一方面積極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配合在國際空間、外事及軍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反制“台獨”的行動,在經濟領域於2019年8月果斷暫停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據台灣“觀光局”的資料,大陸居民赴台觀光人數由8月的21.6萬人驟降至9月的6.6萬人,減少了69.5%,10月為6.9萬人,11月5.4萬人及12月5.7萬。台灣的旅游景點、旅館、餐飲、夜市及航空業等觀光相關產業已逐漸變成所謂“慘業”,台灣社會“討厭民進黨”的氛圍因此有所強化。作為反制“台獨”的經濟措施,應該說暫停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已產生了一定積極效果。

二、新形勢下有必要進一步調整大陸對台經貿政策

  2020年1月蔡英文獲得高票連任後,更是挾強勢執政在“台獨”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灣當局一方面極力操作新冠肺炎疫情,迎合西方反華政客“反中仇中” 的操作, 大肆誣蔑攻擊大陸,炒作台灣參與WHO的議題,企圖“以疫謀獨”;另一方面支持縱容少數“台獨”分子瘋狂的“台獨”分裂活動:推動所謂“制憲公投”;提案删除“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中“國家統一”相關文字,等等。台灣當局不斷試圖極限挑戰大陸的底綫,兩岸關系無疑已陷入極其複雜嚴峻的局面。未來四年,大陸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反制民進黨“台獨”的嚴重挑釁,顯然已是十分緊迫的戰略性任務。在此背景下,進一步調整對台經貿政策勢在必行。

  新形勢下調整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切入點應是盡快調整“惠台”政策的對象,即,“惠台”政策的對象應明確定位為“台灣同胞”,尤其是到大陸來發展的台胞,如“31條惠台措施”及“26條惠台措施”所宣示的宗旨,這有利於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和平統一的長遠戰略利益。而以往以整個台灣社會為對象的“惠台”政策特別是單方對台傾斜的所謂“讓利”措施則應當取消,其理由如下:

  (一)實施單方傾斜的惠台政策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已消失

  大陸推動以ECFA為代表的對台單方傾斜的惠台政策,是基於當時兩岸之間存在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不僅否認“九二共識”,還變本加厲地加快推進“台獨”,瘋狂挑釁大陸,繼續實施單方傾斜的惠台政策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已經消失。而且,由於這些惠台政策多是以往兩岸在公權力層面協商合作的結果,如果在沒有政治基礎下繼續運作的話,就容易陷入台灣當局期望的兩岸“一中一台”的政治框架,實現其在兩岸問題上“政經分離”的目的,即在政治上謀取“台獨”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從大陸獲取利益。

  (二)不應給堅持“台獨”的民進黨當局增加經濟施政的籌碼

  當今台灣社會是選舉社會,在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的背景下,大陸若繼續實行有利於台灣經濟的單方惠台經貿政策,等於變相支持民進黨當局。蔡英文能在2020選舉中獲得高票連任固然原因複雜,但與蔡英文一再蒙騙台灣選民特別是年輕選民“台灣經濟20年來最好”及“台灣是四小龍第一”有關系。事實上,兩岸貿易長期是支撑台灣經濟的十分重要力量,按台灣官方統計,2019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1322.28億美元,台灣對大陸順差高達737.85億美元,而同期台灣總體貿易順差才434.77億美元。這種狀況相當程度抵消了大陸反制“台獨”經濟措施的效應。

  (三)新形勢下應當加強經濟領域打擊“台獨”的力度

  雖然大陸在2019年采取暫停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的措施產生了一定效果,但其畢竟是個案、局部性的經濟措施,其打擊“台獨”的效應尚不明顯。與同時期大陸在國際空間、外事及軍事等方面采取的有力反制“台獨”措施相比,經濟方面反制措施的力度明顯不够。以ECFA為代表的對台單方傾斜的惠台政策,對台灣經濟社會影響廣且深,若是適時停止實施這些政策措施將是有力打擊“台獨”的經濟舉措。

三、大陸對台經貿政策走勢展望

  (一)在市場原則下發展兩岸經貿關系

  需要強調的是,未來四年大陸應加強反制民進黨當局“台獨”的經濟政策力度,并不是要放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事實上,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有其強大的內在市場驅動力。2020年第一季度,在兩岸緊張對抗的形勢下,台灣“投審會”核准的台商投資大陸案件131件,投資額20.09億美元,年增率分別為3.15%及63.87%,就是例證。兩岸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總體上是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

  但是,應對民進黨當局瘋狂推進“台獨”分裂路綫的新形勢,大陸對台經貿政策應當盡快調整為:按照市場原則,在平等互惠、公平競爭的原則下發展兩岸經濟關系。一方面,大陸應當取消以往以整個台灣社會為對象的“惠台”政策特別是單方對台傾斜的經貿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兩岸均為WTO的成員,雙方就應公平遵循WTO的規範。而台灣方面多年來違反WTO規定,采取對大陸貿易歧視性的政策,至今仍有2378項農工產品不准從大陸進口。這種不公平現象應當盡早予以糾正,切實改善長期以來大陸對台灣巨大的貿易逆差的不平衡狀況。

  (二)繼續推動以兩岸融合發展為主綫的對台經貿政策

  2018年及2019年大陸先後公布實施的“31條惠台措施”及“26條惠台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越來越多台企台胞特別是台灣年輕人享受了大陸發展機遇,兩岸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而這種局面正是民進黨當局所懼怕的,近段時間來,他們不斷羅織罪名打壓處罰在大陸就業的台灣同胞,剝奪台灣年輕人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大陸方面相應要進一步落實落細“31條惠台措施”及“26條惠台措施”,充分保障來大陸發展的台企台胞特別是台灣年輕人的合法權益,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新問題。事實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方面不僅全力照顧在大陸台胞的生活和防疫需要,做好滯留台胞的服務工作,全力救治台胞患者,許多省市還及時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為台資企業複工複產提供有力支持與幫助。無論如何,民進黨當局是無法阻擋兩岸融合發展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