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精緻農業文化~大陸學術研究報告

  為了啟發大陸農民發展精緻農業,大陸一些學術單位特別針對臺灣最早的中山休閒農業區、東風有機休閒農場等等的營運發展實際案例進行考察研究,並做成報告,以供大陸農民發展農業參考。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中山休閒農業區面積806公頃,以種植茶樹和文旦柚為主,園區由17家有機農場共同組成,以“柚香”、“茶香”為基調,發展出各家不同的特色:賞柚花、喝柚花茶、柚子入菜、採茶、製茶、茶月餅DIY、黃金蛋DIY、生態導覽等等。

  這裡是台灣最早的休閒農業區之一,連續3屆全台休閒農業評比第一名,每年吸引國內外大批考察團前來“取經”,其中就包括大陸考察團。

農業六級化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在台灣,從政府部門到農戶,所謂“農業6級化”的概念已成為共識。即生產+加工+行銷應該是1+2+3的關係,產業鏈應該盡量向後延伸,從注重農產品的生產和品質,提升到注重農產品的加工環節,再利用營銷環節最大限度提升價值,最終使農民利益最大化。

  一級是各地特色的農產品;二級是將產品深度加工,然後包裝和行銷後變成伴手禮;三級則是搭配深度體驗、互動、住宿等活動。“一乘二乘三就是六,而不是加法,因為這些要素只要有一個是零,就不會有效果。”

  以中山休閒農業區盛產的柚子為例,他們不僅已經開發出以柚子為原材料的精油、香皂、木雕等產品,更把柚子樹提前“賣”了出去:讓前來游玩的城市人以每棵樹7500元台幣的價格“認領”。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

  這樣一來,農民和城里人之間建立了一種固定的聯繫。在開花的季節,農民會邀請樹的主人前來賞花;遇到颱風時,主人會主動詢問果樹的受災情況;收穫的季節,遊客會在採摘的過程中體會豐收的快樂,也可以自己動手用果實做點香皂、洗髮水或精油帶回去享用。

賣風景:遊客深度參與,農民直接互動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水果、食物和戶外

  作為連續數屆當選農會執行長的林文龍,在園區也經營著自己的農場——東風有機農場,他目前每年收入可達到1000萬新台幣,這在行業中只算是中等水平,15年前他從父親手中接過來這片林地時,每年的產值也只有60萬新台幣。

圖像裡可能有雲、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林文龍說:“農場最大的產值是農民的水平”。這裡每個農場,都由農民親自做導遊,他們的工作就是向城市遊客“講農村的事”,一棵樹、一株草、一片葉子、一隻飛蟲都有故事可講。比如,院子裡的一棵老朴樹,林文龍就可以從產地、科屬、習性講到他們當地的婚嫁風俗:因為朴樹的木質很硬,在以前都用它作案板,是婚俗中女方不可缺少的嫁妝,一塊板可以用一輩子,自己家用的還是母親嫁人時的。再比如,“東風農場”之所以叫“東風”,是因為颱風總是從東面過來,而當地都種竹林來擋風……

圖像裡可能有瑗容淑德、站立和帽子

  農場最大的產值是農民的水平。從生產到加工,遊客都深度參與進來,這構成行銷的重要環節,也是農民增收的法寶。
林文龍還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本質不同在於,鄉村旅遊主要靠景點設計,只提供景觀,在此過程中農民只是配角。而休閒農業,農民直接與遊客互動,導覽、解說也由農民完成,因為農業文化、農業生產只有農民最了解,所以農民依然是主體。

賣溫情:融入在地文化、故事

圖像裡可能有飲料和食物

  最初,當遊客來到鄉村,一下難以適應的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這時擁有人情味的文化和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家是一咧好所在”,中山休閒農業區的家庭農場超過20家,每家農場的宣傳牌標上都印著這樣一句話。林文龍說,鄉村休閒,​​就是讓來自城市的遊客能有一種回歸鄉野、找到“家”的感覺。

  東風農場盛產柚子,柚子本是中秋前後產出的水果,集中上市,行銷不當就要價低傷農。一個“柚見幸福”的創意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做了一個卡通化的柚子形象“小柚”,從小柚的成長故事推出柚子的整棵認養計劃,鼓勵市民周末來農場照看柚子樹。同時推出柚子料理、柚花精油SPA、柚花茶飲等各種富有特色的活動和產品。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天空、戶外和大自然

  做戶外活動也是豐富鄉村旅遊內容的好方式。比如台灣有的少數民族做飯是用石頭燒熱了之後,丟進草里面,把食物蒸熟。他們就邀請遊客一起來生火做飯,十分有趣。

  宜蘭縣境內有14個區域在做休閒農業,各自有不同的特色,這不是因為誰復制了誰的成功經驗,而是因為向腳下的土地學習,傳承了當地文化。“成功經驗是不能複制的。農業最大的產值是農民的素質和水平,唯有內涵、文化不怕複製,不怕競爭。

未提供相片說明。

●”苗栗的飛牛牧場將牛做到了極致,休閒農業的根本應是農村的原生態。

農民的生活和耕作

  林文龍本是印刷專業畢業的中專生,因為“想親近大自然土地”,20年前返鄉接手老父親的柚子園,開始打造有機的田園生活,減少土地負擔。超過10年不灑農藥、不施化肥的堅持,東風成功轉型為有機農場,恢復了原始樣貌。

  林文龍說:“農村的原生態、農民的生活和耕作才是休閒農業的根本,做好休閒農場,就是要增加現有資源的價值,而不是改變已有的東西。”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和帽子

  因為使用自然農法,經過自然淘汰,柚子園的柚樹變少了,但是,存活下來的都變強壯了,鳳頭倉鷹、黑枕藍鶲、領角鴞等各種鳥類,甚至稀有的八色鳥也回來了,農場被鳥語花香包圍,變化多端的自然生態令人流連忘返,來的遊客越來越多。

  而在自然淘汰掉的柚樹位置,林文龍種上了芳香植物,加工各種美容護膚品,並給遊客提供植物精油提煉DIY活動。“由於保持了純天然的品質,遊客購買加工產品帶來的增值空間,比種柚樹要大很多。

  林文龍說:“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割裂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被彌合,農民的自尊心得以重建。農民不再是社會中弱勢群體,而成為高收入的服務業者,他們是農業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只要把我們的農業文化融入農場經營,就不怕競爭,也不怕被模仿。”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戶外和大自然

農業發展協會

  中山休閒農業區17家農戶採取抱團模式,成立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集體選舉出總幹事、理事、組長等職, “台灣農民很多年沒上過街了,農會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文龍說。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在台灣的農村,99%的農戶加入了農會組織。農會機構完善,自治性很強,不受政府限制,是完全獨立的農民合作組織,有完善的民主體制運行,主要任務是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的增強,保護農民的權益和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

  同時農會還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問題,因此而兼有金融機構的性質。在台灣,農會就是農民最可靠的組織,也是政府與農民之間溝通的橋樑。\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坐著和大家在吃東西

由下而上的培訓

  每年農會會對農民進行多次培訓,大多數情況下由農民自己提出需求,農會再向政府農業部門——農委提出申請,最後由農委派專家進行授課。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室內

  農民素質強、農業強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整個政府、民間通力合作達到的良好局面。台灣的精緻農業、文創農業等,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我們要學習其創意、模式,更要學其思想精髓。如何讓農民有尊嚴地賺錢,有理想地留在土地上,或許應該是我們探尋一切模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