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和四川大涼山的這篇調研報告,作者比我狠,敢問也敢寫出許多數字,幾筆帳算下來,2014年啟動的扶貧真是一個感天動地的人道工程,《要想富,先修路》~第一次飛貴陽在飛機上被震撼的金色蜿蜒山路,就是救死扶弱的大基建成果;教育和毒品一票否決的任務指標是執政的智慧;醫保和生活保障作為反貧的支點。
最窮最落後的大山裡現在有10%年輕人大學畢業,大部分人們移居城鎮,還田山林。2020達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由各種數字證明中國大陸不是說說而已,之後的扶貧任務應該在三生模式的同步提升,讓少部分貧戶先富起來,貴州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試點,尤其是茅台周邊。
我覺得大陸執政者在這一方面做得真的是中國五千年來最好的時候。真的,我認真看完這篇報導的幾個真實故事,還沒出息的哭了……如果沒有親自折騰幾個小時進過大山,不會相信有人在那裡為陌生人拼命。我曾經不敢吃太多,知道他們生活條件很辛苦。
盧育珍/轉載自新竹清華校友會群組
楊慧琳的人生劇本
楊慧琳生於1994年,全家原住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區石朝鄉杉坪村板埡坪組,仡佬族。
我問她仡佬族為什麼是漢姓,她說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祖上一直姓楊。
在2007年13歲之前,來自深山裡的仡佬族少女楊慧琳從來沒有見過汽車。
杉坪村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深山小村,杉坪村所在的石朝鄉,只有1.5萬人,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2014年時,30%的居民是貧困戶。
那個村從遵義市區開車過去,約要五小時,你到了深山,往前走,再往前走,走到你懷疑人生的時候,差不多就到了。
現在這裡已通雙車道水泥路,現在開車走那條路,往往護欄一側是懸崖,另一側是峭壁,方向盤打錯車子就有墜落懸崖的危險,下雨時,還偶有落石從峭壁滾下。
楊慧琳全家在杉坪村務農,家裡還有一個弟弟,按照村落裡世世代代的劇本,她原本讀完初中就會下地幹活,將來跟其他村某個小夥子結婚生子,一起經營著幾畝薄地,靠烤煙、玉米、養豬過活。其實也是貴州山區過去大多數女性的人生劇本,千百年沒怎麼變過。
村子出去一直要靠步行,原只有幾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徑,車子進不來,楊慧琳說,13歲她去豐樂鎮讀初中時,才見到第一輛汽車。甚至,她是第一次見到自行車。那年已是2007年,北京奧運會將在第二年舉辦,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只是三年後的事情。而從深山裡出來讀書的楊慧琳,才知道汽車長什麼樣子。
中國底層貧困人口與發達地區人口,像被一把快刀切成了兩個世界。如果你沒有生活在這個村子裡,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讓人絕望的感受,也不會知道中國還有人承受著這樣的痛苦。
●2020年的杉坪村,民居已全部改造過了
49歲的楊光玉現在還生活在這裡,我隨楊慧琳回到杉坪村時,板埡坪組已只有二十多戶在此生活,楊光玉坐在家門口前坪上,接受了我的採訪,緩緩回憶起村子裡這幾十年的故事。
楊光玉說,2012年村子裡通了一條毛路,但進不來汽車,一直到2017年才有了硬化路。他全家主要靠種烤煙討生活,他們有好幾個兄弟,分家時,他只分到一畝地,自己開荒了七八畝,現在村子裡很多人再不回來,地都荒了,誰愛種就種,他一個人便經營著20畝地種烤煙。
●楊光玉坐在家門口和我聊天
在2017年前,楊光玉地裡的烤煙收穫後,要用馬和人將烤煙背出去,每次只能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運出150斤,通常要花一個月的時間運烤煙,每次來回4小時,只要連跑兩三次,“人和馬累得站都站不穩,馬都快壓瘸了。”,因為這是家中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有時候發洪水了,還得想辦法找渡船去鎮裡,只有那裡,才有人收他們種植的烤煙。
那時烤煙差不多5元一斤,離村的人也不多,還沒有荒棄的土地,楊光玉只有幾畝地可以經營,一年的全部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他靠這筆錢養活一兒一女。
●杉坪村村民在收拾烤煙,烤煙是經濟作物裡最辛苦的,比種辣椒、茶葉要辛苦得多
現在烤煙價格上漲到12元一斤,20畝地平均每畝一年有3000元左右的利潤,楊光玉現在一年一個人能掙5-6萬元。
楊光玉的兒子現在溫州打工,女兒則剛從貴州師範學院畢業,她女兒讀大學期間,一年要花費3萬元,楊光玉家不算貧困戶,只在大學第一年收到過茅臺集團一次性5000元的助學金,其它全是他靠烤煙辛苦支撐起來的。作為貧困戶的楊慧琳,全家則相對沒有這麼大的壓力。
楊慧琳與弟弟是在村裡念的小學,中學時在豐樂鎮讀書,由於來回太遠,每次要步行兩到三個小時到鎮上,再坐車回學校,他們平時住校,一周回家一次。
作為貧困戶,他們讀書、住宿每個月都有補助(初中時的資料她不記得了,高中時是每個月一兩千塊),基本免費,2015年楊慧琳考上了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費每年7000多元,同年她爸在建築工地上受了傷,她覺得自己可能上不了大學了,但通過申請貧困生補助,楊慧琳每年減免了4830元,實際上只要交2000多元一年的學費和其他生活費,楊慧琳再申請了7000元一年的免息助學貸款,四年共貸了2.8萬元,她今年已經參加工作,估計工作兩年就能將助學貸款全部還清。
楊慧琳的弟弟現在也在貴陽商學院念本科,學費是7千一年左右,同樣通過貧困生補助,每年只要交兩千多的學費,再通過助學貸款,解決了學費、生活費問題。也就是說,出生貧困戶家庭的楊慧琳姐弟兩人讀完本科,家裡不用出一分錢。
我問她,那你們村同齡人現在讀大學的人多嗎?楊慧琳說,大概有10%的年輕人讀完了大學,大多數人念完了高中,但肯定全念完了初中。
當地扶貧幹部後來告訴我,一旦有一個後生沒有念完初中,當地扶貧工作一票否決,教育工作讓他們緊張得要死,哪怕是這個後生自己不想念書,工作人員也會從省裡一直追到村裡,必須讓後生回到課堂。
2017年,楊慧琳還在念大學時,他父親電話過來,說他們將成為貧困搬遷戶,問她願意遷到務川縣城,還是遷到遵義新蒲新區,楊慧琳選擇了房間面積更小,但在市區的搬遷房。
●還房社區,建得不高,內部沒有電梯
這處社區叫遵義新浦新區新中街道六號還房社區,2017年開始入住,主要安置務川縣石朝鄉、桐梓縣小水鄉、仁懷市學孔鎮這三個跨縣區域的貧困人口,95戶共410人來這居住,另有一些拆遷戶和永樂鎮、新舟鎮、喇叭鎮227戶973人在這裡定居。
從5小時車程外的大山裡遷到這裡居住的楊慧琳一家,四口人免費分到了兩室一廳68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家裡有5口人,可以分到93.4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家裡超過5口人,則能免費分到一層兩套68平方的房子。
我在現場用手機錄下了楊慧琳家68平房子的內部模樣:這套房子交給楊慧琳家時,已經裝修好,並配有電視機、抽油煙機、電磁爐、沙發、餐桌、床、衣櫃等等,全部免費,真正拎包入住。就是政府在城裡免費給貧困搬遷戶一套房,還全部裝修好,連傢俱、電器都配齊。
簡直壕無人性。不僅如此,凡是搬遷到城裡的貧困戶,原房子將拆掉變成土地,每人還將領到3000元補助。
●楊慧琳家舊址,已被填平還原成土地
到城裡後,為了讓村民順利過渡到市民,政府還在社區設置了社區服務中心,從找工作到幼稚園讀書,將貧困搬遷戶生活全包圓了。
從楊慧琳一家的經歷來看,扶貧工程幾乎將她從讀書到住房全部解決,出於好奇,我在還房社區隨機走進了幾戶人家。
這位老人名叫吳孝舉,70歲,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家裡五口人,分到了93.4平三室一廳的房子,他患有冠心病、高血壓,一年250元醫療保險,區政府替他交了120元,他自己只要交130元一年,每月買藥要花費700元,實際報銷後只需200元,現在報銷採用一站式結算,如果是住院,出院前一次性報銷完,不用東跑西跑辦證明,在指定醫院,還實行先診療,後付費,不用擔心沒錢治病。
●吳孝舉的醫保資料
吳孝舉的孫子現在貴州大學科技學院讀書,一年1.3萬元的學費,同樣申請了4830元一年的補助,他們全家是精准貧困戶,每人每月還能領到300元的生活補助,一家五口就是1500元每月。
我又走訪了其他幾戶人家,發現情況都差不多,幾乎家家戶戶的教育、醫療、住房全部提供了保障,這些大山深處的貧困人家,全部搬到城裡,在有一定生活保障的情況下,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貴州省迄今為止,一共完成了188萬人的扶貧搬遷,楊慧琳家只是其中一戶的代表。
光是新蒲新區,就有兩處搬遷安置點,現在每個縣都有安置社區,一般一個社區有兩三千人,最多的有上萬人,社區超過一千人,就會設置社區服務點,超過一萬人,就會設辦事處,什麼婆婆媽媽的事都要管。
對楊慧琳、吳孝舉等家庭的照顧,扶貧工程的細節工作,簡直做到了令人髮指的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