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扶貧研調報告【肆】~合作社

  貴州遵義和四川大涼山的這篇調研報告,作者比我狠,敢問也敢寫出許多數字,幾筆帳算下來,2014年啟動的扶貧真是一個感天動地的人道工程,《要想富,先修路》 第一次飛貴陽在飛機上被震撼的金色蜿蜒山路,就是救死扶弱的大基建成果;教育和毒品一票否決的任務指標是執政的智慧;醫保和生活保障作為反貧的支點。

  貴州遵義地區的農民,主要靠種植烤煙、辣椒、茶葉、玉米、水稻、金銀花討生活,也有小部分人從事養殖,楊慧琳老家的杉坪村唯一一個30多歲還在村裡居住的年青人,就是在村裡養了近百頭豬。

  順便說一句,在杉坪村這樣的村落,我見到的全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青人是絕不願留在這裡的,這樣的村莊一定會自然消亡,不過它們會有新的歷史使命,要麼做山居旅遊,要麼就做養殖基地,這裡非常適合養殖,有公路方便運輸,不會對人居環境造成污染,又安寧詳靜。

  一般貴州遵義深山的老百姓都有十到十幾畝地,像李長勇家那樣,種點吃的,再種點經濟作物,家庭收入還不錯,從我現在的諮詢來看,大多數家庭年收入在5-8萬元左右,再配合有人外出打工,家裡的經濟基本盤就穩了。

  貴州的經濟作物裡,平均畝產值是金銀花>烤煙>茶葉=辣椒>水稻>玉米,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種玉米。那有人說我全改成金銀花和烤煙不就行嗎?這種想法太簡單粗暴,玉米和水稻賣不起高價,但是收成穩定,保證不會餓死人,而金銀花和烤煙種植需要技術和時間,烤煙還非常辛苦,楊慧琳說他們家種過烤煙,“收穫時全家累癱”,不是一般勞動力承受得起的。

  現在貴州都在很小心地收縮玉米的種植量,改成不需要重勞力的辣椒。社會的進步往往是這樣很小心地向前挪動腳步的,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要去田間做調查的原因,很多事情你到了現場才知道水有多深,一直坐在書房裡做學問,一定會有認知偏差。

四川大涼山地區因為海拔高,能種的東西不多,主要是土豆、苦蕎、臍橙等,另外大多數人家會養牛羊,海拔低一點的養綿羊,高一點的養黑山羊,布吉書記說種糧食和養牛羊,加上打零工三樣,一般家庭年收4萬塊左右。
在貴州永樂村、花茂村,大涼山打古洛村,我都見到了合作社。
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案例。
合作社就是將村民的土地租過來,600塊錢一畝,村裡再想辦法大面積種植農作物或者經濟作物,賺到的錢分給大家。
大涼山打古洛村是吉布書記牽頭,由縣農業農村局免費提供種苗、化肥、技術,在村裡籌集了150畝地,一起種西蘭花。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戶外和大自然

●村民們背著西蘭花從地裡回來

  為什麼這件事要合作社牽頭,而不能讓村民們分開種植西蘭花呢?一是必須有了規模才能跟蔬菜販子談供應,要不別人東跑一家西跑一家,效率太低,收購成本太高,二是大面積種植需要各種技術,普通彝族同胞吃不消。

  為了活下去,這個村原本是種土豆為主,但土豆太便宜,西蘭花的單畝產值是土豆的2.5倍。吉布幫我算了一筆賬,這些西蘭花賣出去後,一年能給村裡每戶分到2000元左右,另外收西蘭花時,需要3000人次勞動力,每人每天給80元,能帶動周邊就業,來務工的人員,兩個月能掙到4-5千元。差不多能給部分村民一年增收6千元左右。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站立、植物、樹、戶外和大自然

●曬得黝黑的吉布指給我大紅袍花椒的種植區域

  這筆錢還是不多,吉布現在正在村裡佈局種植大紅袍花椒,這個生花椒的收購價格是20元一斤,比破土豆那幾毛錢一斤值錢得多,單畝產值是土豆的5倍,但是種植期太長,2019年種下第一批50畝大紅袍花椒,要到2022年收穫,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先在村裡種西蘭花,等到大紅袍花椒2022年收穫後,村民們賺到錢見到效果了,再開始緩緩在全村推進大紅袍花椒的種植。

  我在貴州花茂村也見到了搞得熱火朝天的農村合作社,負責人何萬明理事長曬得跟個非洲人一樣黑,十指指縫裡全是泥漬,忙得停不下來,他從我身邊走過去時,我們還以為是當地尋常老農。別人後來說這是何理事長,這裡的話事人,嚇我們一跳。

圖像裡可能有周富民、坐下、表格和室內

  何萬明今年50多歲,原是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現調來負責這邊的農村合作社,他每天早上六點半過來上班,晚上八點下班,一年只休三天,帶著村民們將合作社搞了起來。

  據他介紹,合作社必須是以80%農民為主體的單位,他們在這種了750畝地,地是向花茂村當地百姓租來的,800塊錢一畝(比大涼山略貴),平均一畝現在能做到1.5萬產值,一年總產值1000萬多一點,毛利只有10%-15%,人工成本占到了總成本的65%,一年解決了70-80人的就業問題,平均每人一個月能掙到三千元左右。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站著

●這裡種好的蔬菜瓜果主要發往重慶地區,每天一車一車地往重慶送貨。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樹、水果、戶外和大自然

  在溫室大棚裡,我還嘗了下味道清甜的小西紅杮,比我在廣東吃到的味道要好許多,現在這種精心培育的小西紅杮在大棚裡能做到畝產1.5萬斤。無論是打古洛村的西蘭花和花椒,還是花茂村的西紅杮、黃瓜,都是在摸索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帶動當地農民的收入?儘量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賺到更多錢。

  通過租地,讓專業人士將農田當公司操作,再返聘當地農民過來幹活給工資,無形中提高了土地產出,又增加了就業,算是另一種對農民的補貼。

  不過以中國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將土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能給予的最高價值,也就是給當地提供幾十到上百個月薪三千的農業產業工人的崗位,從事這些工作的往往還是當地中老年人,年青人還是會跑到外地打工掙錢。

  有一些進步,總比沒有進步要好得多,而且這種模式,也可以適用在大量拋荒的土地上,比如我老家邵陽鄉下,我就見到過有大量農田開始被荒棄了(我家的地就二十年沒人管了),急需這種模式將土地啟動。

  但並不是所有合作社專案都成功了,還有一些沒經營好的類似合作社的項目,比如在永樂村,2017年種下500畝獼猴桃和500畝封糖李,這些產業都交給了農業公司承包,當時農業公司的人說獼猴桃能賣到幾十塊錢一斤到國外,結果三年後掛果一斤才5元錢批發價,現在一畝地產兩三千斤,產值並不高,加上收益分配比例是農業公司拿30%,貧困戶拿40%,村政府拿20%,土地租戶拿10%,農業公司見沒什麼油水,現在也愛管不管了。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打理,這件事也就爛尾了,獼猴桃園裡現在長滿了雜草。

圖像裡可能有山、天空、草、樹、植物、戶外和大自然

●長滿雜草的獼猴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