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大道的更名由來

  總統府辦公大樓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正門對面就是“凱達格蘭大道”。但這個路名是1996年由陳水扁改的,之前叫“介壽路”。今天就來談談這條道路變更背後深藏的意涵。

  關於凱達格蘭大道的命名故事,陳水扁在臉書“陳水扁新勇哥物語”中表示,這條路在清朝時叫台北城府東門街,日據時期的1907年開始在這裡建造台灣“總督府”,1919年建成,但未對道路命名,1946年10月25日為慶祝蔣介石60歲大壽,除將台灣“總督府”籌修為“介壽館”外,館前道路亦更名為“介壽路”。

  1996年,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期間,發起為全台十餘處“介壽路”重新命名運動,有6000多人參與命名,台北的“介壽路”當時有人提出短路、瑪麗蓮夢路等名稱,台灣文史學者則篩選出“凱達格蘭大道”、“艋舺大道”等7個名稱報給陳水扁選擇。

  “凱達格蘭族”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是巴賽族、雷朗族、龜崙族三群人的總稱,分佈於淡水、台北、基隆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陳水扁以沒有凱達格蘭人就沒有今天的台北人為由,於1996年3月21日正式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

台灣地名歷經多次更改

  台灣於1895年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台灣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助理許陳品發表的文章介紹,日本殖民者於1920年代,開啟了“町名改正”計劃,希望通過日常生活的接觸、灌輸意識形態,將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從精神上化解台灣人的反抗意識。

  這項計劃開啟後,台北市64個新町名中,只有19個直接或間接源自清代地名,比例僅為29%,而台北市已是全台灣保留最多傳統地名的城市,其餘城市保留下來的清代地名更為稀少。儘管當時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宣稱改設新町名必須“尊重歷史”,但事實證明,日本殖民者依舊以在台日人的生活習慣為優先考量,大量採取日本地名(如大和町、松山)與符合當地特色的日式地名(如京町、表町、榮町、築地町)。

  二次大戰結束,台灣重歸祖國懷抱,鑑於台灣民眾對過去武裝抗日的歷史記憶,以及重回祖國懷抱的期待,國民政府以“去日本化”和重新形塑中國化為目標,發布“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希望重新命名生活空間,重塑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當時來自上海的建築師鄭定邦接下了這項任務。他依據1947年的中國行政區劃,大幅修改日據時期的街道名稱,比如將迎接日本皇太子前往台灣神社的參拜道路——“敕使街道”改為“中山路”;將以日據時期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為名的“樺山町通”改為“中正路”。另外將大正町、昭和町等充滿強烈殖民色彩的町目名稱全部廢除,讓台灣人民在日常生活能感受到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已光復的政治變動。

  此外,鄭定邦認為台北地名若能與大陸省市名相近,更能喚起、重建台灣人的中華民族意識。所以,直到今天,台北市的街道名稱大致以中國地理方位命名,例如西藏路、西昌街、昆明街就在市區西南邊,市區東北方則以東北三省的城市為主,如長春路、吉林路、四平街。

  除了採用大陸行政區劃名稱,中國歷史人物也成為新路名的典故,如在唐代安史之亂殉國的睢陽太守張巡,死後被追封為保儀尊王,於今天台北市文山區建有祭祀的廟宇,故該廟前有“保儀路”,另有紀念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的“天祥路”,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延平路”、“成功路”,清末辛亥革命的“辛亥路”、革命先烈黃興(字克強)的“克強路”、台灣光復的“光復路”,無不是中華歷史與地理在台灣地區的再現。

  但是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就開始在全台鼓吹“去蔣化”、“去中國化”。除於1996年將“介壽路”改名外,又在2006年將“中正國際機場”改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2007年,陳水扁當局再發起“台灣正名運動”,將紀念蔣介石的“中正紀念堂”改名“台灣民主紀念館”,並將紀念堂前牌樓上象徵“中正”的“大中至正”拆除改換為“自由廣場”,同年,“中華郵政”被改名為“台灣郵政”,“中國石油公司”改為“台灣中油公司”,“中國造船公司”改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等等。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又將“中正紀念堂”改回原名,但也受到了“台獨”及民進黨很大的反彈,最終牌樓上的“自由廣場”仍舊被迫保留。

  如今的蔡英文當局將陳水扁的“正名運動”進一步擴展升級,台灣的護照、華航標誌等都受到波及。台灣的地名、街道名、行號名歷經二戰後的“去殖民地化”,及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去蔣化”、“去中國化”,但是我們相信,所有這些終有一日將回歸中華正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