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傳兩岸,盛世譜華章。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兩岸宗教文化(道教)論壇於12月10日首次在廈門舉辦,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廈門市政協主席魏克良等出席論壇開幕式,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楊小波、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洪捷序分別致辭,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道教協會會長謝榮增主持論壇開幕式並致歡迎詞。50家兩岸道教宮廟彙聚一堂,與會嘉賓認為,兩岸道教一家親,民心相融道教可先行。
近年來,兩岸道教宮廟在密切兩岸情誼、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會上,楊小波指出,道教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延伸,在道教文化領域形成了眾多交流平台,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舉辦首屆兩岸宗教文化(道教)論壇,對於進一步加強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構築兩岸同胞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兩岸道教界團結協作,共同發揮同宗同源、心靈契合的優勢,攜手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互鑒共榮,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兩岸同胞共有精神家園,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閩台自古一家親,血脈相連、骨肉情深。約80%的台灣同胞祖籍地在福建,他們遷居台灣的同時也帶去了福建祖籍地的信仰和文化。台灣道教所供奉的神祇大多數來自於福建。據記載,台灣道教最早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福建漳州閭山三奶派道士傳到台南。兩岸道教宮廟同根同源、同信同神,共同蘊涵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傳承和延續著共同歷史和祖輩所創造的中華文明。
洪捷序在致辭指出,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閩台之間有著割捨不斷的血脈和親情。閩台兩地道教文化同祖同宗,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精神財富。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兩岸道教界攜起手來,共同守護好、發展好兩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攜手共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台灣阿裏山九仙分宮宮主汪毅純指出,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早已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與民俗習慣,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海峽兩岸道教文化相融互通。道教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是加強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催化劑,也是維繫兩岸同胞友好往來的穩定劑。她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淵源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道教文化,是團結海峽兩岸同胞的旗幟,更是推進民族復興、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帆。
此次論壇由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中國道教協會、福建省政協、福建省委統戰部、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廈門市政協、廈門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等指導,福建省道教協會主辦。論壇上,海峽兩岸的道教界嘉賓、專家學者同台論道,通過主旨發言、參訪廈門道教宮觀和實地感悟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等方式,圍繞“弘道善德 福澤兩岸”主題進行交流探討,在深化兩岸道教文化交流交往、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等方面達成積極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