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洪門三世紀血淚史:被賣豬仔的華工

●中國洪門五聖山總山主劉會進博士接掌20週年慶典晚宴活動貴賓致詞

"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opener" class="oajrlxb2 g5ia77u1 qu0x051f esr5mh6w e9989ue4 r7d6kgcz rq0escxv nhd2j8a9 nc684nl6 p7hjln8o kvgmc6g5 cxmmr5t8 oygrvhab hcukyx3x jb3vyjys rz4wbd8a qt6c0cv9 a8nywdso i1ao9s8h esuyzwwr f1sip0of lzcic4wl gmql0nx0 gpro0wi8 datstx6m k4urcfbm" tabindex="0" role="link">
中國洪門五聖山總山主劉會進博士接掌20週年慶典晚宴活動貴賓致詞
 

●美國洪門致公堂大佬司徒美堂論述洪門三世紀血淚史:被賣豬仔的華工

  再說司徒美堂自己的所見所聞――「我是在舊金山上岸的。我們手拿布袋,穿著中國土布便服,拖著一條辮子,形容枯槁。腳剛踏上碼頭,就被美國流氓用馬糞和地上的髒東西拋了一身……美國當局藉口為了要查一個‘私自入境’的華僑,把波士頓二、三千華僑拘押審問。結果華僑們所開的店、所住的房子無人看管,財物被美國流氓搶光…」

  由於在異國他鄉受到非人待遇,自身權益完全無法保障,華僑蜂擁加入到為華僑主事、爭取權益的美洲洪門致公堂,這一點與在國內加入會黨鄉團的舉措意義並不盡相同。在美洲,致公堂不但是親情鄉情的凝聚和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家幫觀念的一個具體化符號,在某種意義上,這同西方人一見到「龍」的圖形和字體,一聽到「功夫」、「太極」的詞彙,就會聯想到「中國」一樣,美洲華僑一提致公堂就有「家」的感覺,都具有「圖騰化」的功能。發展到後來,致公堂改組為致公黨,其意義更不可同日而語。

  具體來說,廣東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僑鄉之一,華僑在關鍵時刻救助國難、無私奉獻的事例不勝枚舉。仍以美洲華僑為例。儘管華僑華工們當時在國外的生存條件並不好,但他們都省吃儉用將錢財由中國銀行寄回了國內,養活了家人,繁榮了當地經濟。僑匯曾經是僑眷家屬最重要的生活來源,後來竟也成為了國家危難之際的重要經濟支柱,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河破碎,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更加洶湧澎湃,大家捐資捐物,傾盡所有,有的華僑賣掉商鋪房子,將僑匯寄給國民政府的抗日機構。那時的僑匯數額到達頂點,成為了舉足輕重的抗戰經費。

  廣東華僑的代表人物司徒美堂的個人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華僑愛國史、抗戰史。司徒美堂是廣東開平農民的兒子,幼年時讀過幾年私塾,童年時曾在木匠家當學徒,14歲隻身到美國打工,三年後進入美洲致公堂,成為骨幹人物,洪門後人尊稱他為五叔。他興學辦報,為僑民排憂解難,有力團結了方方面面的華僑社會的愛國人士。孫中山在美國時都由他照顧,他與孫中山一起吃飯睡覺,為孫中山做牛肉番茄飯,早上還要去市場賣豬肉。他曾說,「誰能出國家於危難,救人民於水火,我就擁護他,支持他!」他一生先後經歷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還有新民主運動等等,一直竭盡全力資助和支持革命,孫中山因此感嘆「華僑是革命之母」。

司徒美堂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剛剛打響,司徒美堂心系同胞安危,馬上就投身於抗日救亡的事務中去;2月初,司徒美堂作出三項決議:以致公黨(堂)名義呼籲支持堅守在上海的十九路軍;迅速成立洪門籌餉局機構,發動募捐;組織華僑青年航空救國。3 月,致公黨又組織「美洲華僑抗日救國後援會」,派遣華僑義勇隊回國,捐購飛機大炮,幫助救護傷員,並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款10 萬個大洋。同時,司徒美堂與旅美僑民組織了「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他被選為紐約救總常委,從那天起,他為募捐工作殫精竭慮了整整五年,每天上午十點投入工作,深夜十二點才下班,從未間斷。當時的募捐方式分額捐、飛機捐、散捐,還有中餐館裡的自由捐和公債票等等。額捐就是規定每人每月額捐15美元,八年抗戰,僅額捐一項就籌備了1400萬美元,平均下來,紐約華僑每人額捐了800美元左右。

  1934年,一.二八淞滬抗日名將蔡廷鍇前往美國,訪遍十多個城市,實際上是作抗日大宣傳。每到一處唐人街,都受到華僑的舞獅相接,狂熱歡迎,與對往日由國內來美的欽差官僚冷淡的態度相比,天地之別。許多美國市民也參與到歡迎蔡將軍的行列,贈送他金鑰匙、寶劍和紀念戒指。最搞笑的是,美國偵探部也出動了十幾架機器腳踏車「助陣」,也許是半保護半監視的意思吧。

  蔡廷鍇將軍是廣東人,十九路軍官兵多數也是陳炯明麾下的粵軍舊部,以老廣為主體的美洲華僑把自己對祖國的憂思和摯愛,都傾注在這位抗日英雄身上,而司徒美堂更是寸步不離左右,全程陪同,幫將軍擋開特務的騷擾。蔡廷鍇的到美,激舞了華僑的志氣,後來漫延到整個美洲,華僑的抗日救亡意識得以喚醒。

  1938年7月中,日軍飛機轟炸廣州,南粵大地生靈塗炭。7月17日,美國40多座城市的華僑華人同時舉行示威遊行,司徒美堂帶領華僑來到日本駐紐約領事館,遞交抗議書,當時連美國人、朝鮮人和日本友人也加入了示威行列,一致譴責日軍的侵略行徑。

  1941冬天,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經香港回國,老先生跛足,必須拄杖而行,卻以驚人的毅力步行200里到達廣東的東江游擊區,經由粵北的曲江轉道桂林和重慶,一路瞭解國內的抗日情勢;在重慶與國民黨和中共方面的領導人會晤,在此期間,與周恩來結下友情……回到美國後,司徒美堂馬上從北美飛到南美,一口氣跑了十多個國家,加拿大、古巴、秘魯、巴西、巴拿馬等等,日夜奔走,到處演講,以致公黨的影響力和他個人的感召力,以提昇華僑華人的民族意識為己任,發動全美洲華僑加入募捐活動。

  從致公堂到致公黨,從一個堂會式的鬆散的民間組織到一個具有明確黨綱、思想的政治黨派,大家都認同他這個人,都願意把錢掏出來。司徒美堂有什麼驚人的個人魅力嗎?如果有,那就是致力為公的精神火炬在他身上燃燒,大家都相信他是公心救國,公心為民,而不是為了其它的什麼目的。司徒美堂成為了一面最令人信服的旗幟,整個美洲華僑的抗戰熱情達到了轟轟烈烈的程度。從1936年到1946年,20多萬美洲華僑以抗日捐款、購買公債以及僑匯家用的名義,往國內輸送了4.8億美元,為八年抗戰最後勝利和世界和平立下汗馬功勞。

  與此同時,隔著大洋和彼岸,司徒美堂與南洋的華僑首領陳嘉庚遙相呼應,率領華僑團體共赴國難。應該說,海外洪門致公堂自立堂開始,就是本著愛中華、愛鄉親、謀求國家獨立富強和抵御外侮為宗旨,幾百年來,他們團結華僑力量,為國家捐錢捐力,甚至捐掉了性命。自從改堂為黨,組織更加嚴密,人數更加龐多,目標更加堅定。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火燒到東南亞,為抵擋日本侵略軍的暴行,南洋的致公黨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陣線,比如成立華僑自己的抗日武裝,或加入當地的抗日隊伍。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的致公黨人士許志猛、官文森、陳演生等眾多熱血男兒,秘密組建了一支華僑青年抗日敢死隊,投身於國內戰場;更有一大批南洋華僑的後代,個個是青春兒女,有的家庭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上陣了,他們在日軍封鎖了中國運輸路線的危難關頭,義無反顧地作為機械師來到了滇緬公路,每日開著裝載軍用物資的大卡車穿梭在前線和後方,二十四道拐上沐風櫛雨,以血肉之軀演繹了南僑機工可歌可泣的抗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