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靜思.有感而發

  最近一期的《觀察》雜誌提供了一份資料,說明了臺灣本省大於外省的基本盤,逐步演變為綠大於藍的過程。這個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叫做「中間選民」。

  文章認爲,一般來說會認爲中間選民比較理性,因爲他們沒有既定立場而更能針對政策深思熟慮。但事實證明,他們因爲不熱衷於政治,所以對於政策的研究較為缺乏,因此反而是最不理性的一群。

  接續文章的分析,我覺得應該不是說他們「不理性」,而是說他們的政治意見「膚淺且搖擺」。那麼,要如何影響這些中間選民的意向,方法就是「用簡單的話語給予深刻的印像」。這就說明了為何「抗中保台」「中共同路人」這一類沒水準的標籤,屢屢可以打中中間選民而把他們變成綠營的假性支持者。

  這種沒水準的演出,國民黨不知道是不是臉皮太薄而做不出來,但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沒有在這一塊上面努力呀!反而是覺得自己知書達禮似的斯斯文文的辯論著,就像四大公投案那個樣子。我知道國民黨有努力,但方向不對啊。

  什麼叫做「中間選民聽得懂的標籤語言」?比方為了護民主而需要跟美國深化合作,可以怎麼講?「親美也可以和中,反戰是臺灣的最大公約數」真的還是聽不懂的話,就「反戰!反戰!反戰!」說三次,沒有比反戰這個理由更正確的標籤式語言了吧?那中間選民也該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