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鄧完成階段使命~中國需要靈活管理變革者
李光耀回顧如何避免經濟政策失誤,談二戰和日治經歷;求經濟生存促多元種族和諧,選擇英語做為工作語言最大原因;建立廉潔政府為繼任者做準備;評價毛鄧寄望中國領導人成靈活管理變革者。
我所屬的大多數第一代反殖民主義領導人,他們都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信念。許多成功摧毀了舊秩序的第三世界領導人未能建立新的秩序。建立新秩序需要不同且更複雜的能力。
他們過度簡化了殖民者移交權力後需要做的事情。許多領導人相信一旦他們擺脫了剝削者,就會有大量的財富可以運用的理論。他們所信服的經濟模式是"社會主義"的。
二戰英國人高高在上的壓倒性優勢光環被打破了,再也無法恢復。經歷日本征服者的殘暴,因為沒有向日本軍人鞠躬而被粗暴地毆打,被打耳光,被哨兵要求跪下,被踢胸口。覺得黑暗時代已經降臨新加坡。
不得不從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和其他來到新加坡的人組成的雜亂無章的集合中建立一個國家,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硬體是容易的部分;但讓人們改變習慣以匹配第一世界的基礎設施是非常困難,緩慢和痛苦的。殖民政權的所有繼承政府都繼承了多部落、多語言、多宗教、多文化團結的問題。沒有一個有凝聚力的多種族人民彼此和平相處,新加坡不可能發展。
多民族的新加坡需要一種共同的語言。我們沒有壓制種族文化、語言、宗教或認同感。我們的目標是融合,而不是完全同化。
領導人必須有這種託管感,他們只是暫時掌握人民的命運,他們的職責不僅是履行這種信託,而且要將這種信託傳給同樣值得信賴和稱職的人。我們不能過著奢侈的生活,而我們的人民卻處於貧困和落後之中。
我們確保了個人資產和公共資金之間的問責制和公開透明。腐敗在許多新國家是一種癌症,必須根除和遏制。
為繼任做準備在任期的最後兩年裡,有意識地努力為繼任者重新安排騰出空間。在執政41年後,新加坡並沒有變得腐朽和腐敗。老一代設定了高標準;新的領袖必須在日益富裕的過程中保持這種 自律 和正直。
毛澤東和鄧小平在中國經歷了一百年的衰敗和衰落,毛澤東是解放中國的革命者。鄧小平是拯救中國免於像蘇聯那樣內爆的建設者。
今天的中國需要一種不同類型的領導人,不是解放軍的締造者,而是有能力和富有想像力的經濟建設者,以及中國向世界開放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和政治變革的靈活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