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與病毒共存.不等於躺平

)。

  新加坡在防疫政策上, 以科學為根據, 也借用其他國家的經驗, 再不斷地依據自身的情況調正政策。每個地方國情民情不同, 制定的防疫政策也自然不同。新加坡人多數打了三劑疫苗,八十歲以上的長者可以打第四劑。

  報章.每天有指引,從疫苗、試劑、居家隔離等。

  5-20分鍾就可以到達醫院,醫院不可拒醫!政府尊重科學和醫療團隊。請問以上這些我們台灣現在的政府做得到嗎?還有一個提倡[共存]的不願意面對的現實是,共存就是[超級培養皿]。

  Omicron會反複感染,而且病毒會繼續變異,社會面不清零,就會永無甯日,經濟長期得不到恢複,風險完全無法預料。更不要說感染covid-19會留下很多像肺纖維化、心肌炎、腦萎縮、認知障礙、生殖系統病變(比如纖維化)、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嗅覺異常、味覺異常之類的後遺症。

  今年以來,美國+歐盟新增感染一億人,新增死亡又超過三十萬。如果5%的感染者會留下嚴重後遺症,就意味著可能新增了五百多萬部分或者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口。歐美的總確診數是2.14億,因為染疫而勞動能力受損的人口可能至少有一千萬,相當於一個瑞典人口。很多國家已經在擔心募兵出問題了。

  所以也有一種聲音說,新加坡的放開無非是無奈下的權宜之計,也不完全是依據科學的決策,所謂的科學決策,無非只是清零失敗後給老百姓心理安慰罷了。另外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也是有原因的,封城禁足再怎麼痛苦,也比不上染疫躺在ICU中掙紮痛苦。

  試想中國大陸的人口是歐盟+美國的將近兩倍。如果按照歐美的這套社會達爾文主義抗疫策略,中國會死亡四五百萬人,四億人染疫,之後留下相當於一個上海總人口的後遺症患者。這個代價應該由誰來買單?

  所以也有人說,各國有各國的國情,沒有誰對誰錯,動態共存適合小國家和地區,只要准備充份,醫療量能足夠,政策總能隨機應變。但是中國目前確實不適用這套策略,或許動態共存上海可以,江浙滬,北深廣沿海城市都可以,但一旦傳染內地甘肅,貴州那些相對經濟弱的省份,大國家動態共存是回不了頭的,萬一病毒再突變,很可能就是人道災難了。

"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opener" class="oajrlxb2 g5ia77u1 qu0x051f esr5mh6w e9989ue4 r7d6kgcz rq0escxv nhd2j8a9 nc684nl6 p7hjln8o kvgmc6g5 cxmmr5t8 oygrvhab hcukyx3x jb3vyjys rz4wbd8a qt6c0cv9 a8nywdso i1ao9s8h esuyzwwr f1sip0of lzcic4wl gmql0nx0 gpro0wi8 datstx6m k4urcfbm" tabindex="0" role="link">
Vaccinate Already? | 您打疫苗没?(Chinese)

  台灣當然可以學習新加坡,但前提是要把快篩,疫苗等量能都備足了,政府躺平的心態也要調整。病毒答應我們共存了嗎?順便問下知道長期新冠的症狀嗎?福奇:群體免疫可能不適用於新冠病毒。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15日報道,美國傳染病學專家福奇近日撰文指出,“傳統的群體免疫概念可能不適用于新冠病毒”。通過100多萬美國死人,福奇得到了結論,「傳統的群體免疫概念可能不適用於新冠病毒」。

  福奇表示,「這意味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冠病毒不會在人群中消失」。福奇解釋稱,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兩年多來,已經出現了包括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在內的5種單獨變種。其次,沒有足夠的人接種疫苗,以及免疫的非持久性,也都會導致新冠病毒長期存在。
美國用一百萬美國人命的犧牲來證明這個中國人早就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