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校產完全歸公合理嗎!?

  立法院會昨天三讀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確立退場後「校產歸公」、「專輔2年轉型」原則。吾人終身服務於私立美和高中達43.5年,屆滿69歲才退休,尤其忝為校長16年期間,在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相關雜誌等,投書不下百篇,針砭教育政策,一言以蔽之,官僚、政客及學閥誤國,尤其政府挾國家資源霸凌私校,何嘗不是私校退場的始作俑者,於今私校退場,校產完全歸公,實有欠公允,有如盜寇!

  1.臺灣光復之初,教育不普及,財源困乏,政府乃獎勵私人興學,為國家作育英才無數,更替政府節省龐大教育經費。

  2.私校為政府撙節的教育預算,絕對遠遠大於政府對私校杯水車薪的奬補助。

  3.政府霸凌私校,斑斑可考:

   (1)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教,政府通令國小畢業生到私校報到不算升學率,致全省不少私校停招國中部,屏東縣只剩美和國中勉強招到三班,而苟延殘喘,這是美和為求生存,而建立特色成立棒球隊之主因。

   (2)以重罰方式限制私校成長。以我校長任內為例,教育部核定高中八班(含綜合高中),高職二班,因人數掌控不易,高中招生超額僅約十人,即被停發奬助金二年共約二百多萬(全省通例)。次年屏東縣因增設國立高中,因產生排擠而只招到六班,即以招生不足為由,立刻核定減班。

   (3)罔顧少子化,盲目增設新校,吾人擔任校長16年間,屏東縣學齡畢業人數由約13000人減至8000多人,但卻增設五所公立高中,並逐年增班,某高職護校又改制五專,大量招生,形成嚴重排擠,致數所私校停止招生,走入歷史!(4)嚴格限制私校收費,尤其未隨調薪而調高學雜費。如拙文《軍公教調薪4%私立學校「死趴!」2021.11.13》。

茲抄錄拙文:《扼殺私校生機的劊子手》~刋載於《六堆風雲》丶《六堆雜誌、》《阿猴新聞網》等,以述其狀。

  一早閱報驚見頭版新聞:「少子化衝擊私立高中職每校平均學生數腰斬,五年內逾百校面臨退場危機」,不禁令吾人想起,竊任校長16年間,投書或直陳教育行政單位,抨擊教育政策,痛陳官僚.政客及學閥等議論不下百篇。甚至對名堂太多,又不切實際,本末倒置的教育評鑑及訪視,當著評鑑委員之面表示:「很不歡迎」!

  記得拙文《弱肉強食12年國教怎推動?聯合報民意論壇2007.03.04》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一看到我,還重拍我的肩膀(不是惡意);《私校農漁民子女權益被剝奪.聯合報.2007.03.15》,農委會主委蘇嘉全在第一位加入民進黨的法官張盛喜家遇到我,也客氣地希望我直接向他建議就好;每年全省高中職校長會議及相關會議,亦無不為私校生存或政策缺失力陳。尤其但見政客的黑影與官學勾結的痕跡,教育部長官每每在相關會議,出口就是「建立退場機制」.「尊重市場機制」.「要建立特色」等官腔官調,我厭煩之餘,曾在臺下高嚷:「我聽膩了啦!」;一位民進黨籍立院教育小組召集人,竟然在電視談話節目中侃侃大言:「私立學校越少越好!」我即致函痛陳其論;有一次在暨南大學臺中以南國中校長開會,更當著數百位校長之前,大聲痛罵教育部官威十足的某司長:「官僚!」致會議因此中斷而草草結束。

  吾人以為,私立高中職校生機日絀,除少子化.經濟不景氣及有些私校經營不善等因素外,官僚.政客及學閥所建構的教育體系及錯誤政策,才是始作俑者,是真正扼殺私校生機的劊子手!

  一.盲目地增設新校:以屏東縣為例,2000年,我初任校長時,屏東縣學齡人口(國小畢業生)約13000人,至2016我退休時,己降至只約8000人,屏東縣學生又大量跨區至高雄都會區就讀,卻還盲目地增設五所公立高中,並任其一再增班,挾國家資源,排擠私校,實莫此為甚!

  二.資深優質私校的悲歌:教育評鑑或訪視時,我曾一再建議,私校建全與否,可從其薪資結構窺其堂澳。以敝校為例,長期以來,因大體上比照公立學校級敍,尤其比照公立學校,承認四十學分班以碩士學歷晉級,多年來就因此耗掉數千萬元財務(很多私校不承認),而又因董事會從來不干涉校務,人事人性化,老師較有安身立命之感而離職率低,致資深員工多,薪資結構高。多次調薪,物價指數及基本薪資亦已一再調高,學雜費卻未隨之調漲,只有人事費支出,就已捉襟見肘!尤其私校教職員退休,超額年金由學校負擔50%,必是壓垮私校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政府對私校的獎補助,不但杯水車薪,亦沒有因薪資結構高而多給予獎補助,甚至不乏官學勾結,私相授受,善鑽營者暗嚐甜頭等不公現象。凡此等等,何嘗不是嘉義學生人數最多的職校私立協志工商突然宣布停招三年之因!?

  三.漠視城鄉及公私立學校差距,任其弱肉強食:2012年,我在教育部12年國教相關會議,曾二次建議「徹底均質化」:

    1.讓每一個孩子公平享受國家資源,是12年國教的基本精神,「均質化」與否,絕對是12年國教成敗的關鍵。

    2.縮短城鄉學校差距,政府應特別加重分配資源給偏鄉學校,以各種優惠照顧偏鄉學生,讓家長放心把孩子留在社區,才是當務之急且是正本清源之道。

    3.縮短公私立學校差距,尤其補助硬體建設,近年政府在公立學校大量興建校舍(連只剩數十人之學校也費巨資興建大樓),私校相對被國家資源排擠。以本校為例,創辦人徐傍興博士於五十餘年前捐祖產及巨資,在最南端的鄉村設校,完全是為了鄉下子女方便就學,並響應政府奬勵私人興學政策,但因位居鄉村,有其先天缺憾,又長期受政策衝擊,根本無餘力興建新校舍。

   所幸在困頓惡劣的大環境中,敝校在董事會支持及師生家長努力之下,不但升學率大大提升,尤其始終是「零毒品」的學校,更是彌足珍貴!吾人慶幸16年校務順遂,學生人數亦由1147人(2000年2月1日上任)增至1509人(2016年2月1日退休),在苟延殘喘中逆勢成長,實聊以慰藉!亦誠祈校務順利!校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