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利生~菩薩襟懷的范仲淹

命運

  范仲淹(中國北宋政治家、教育家)出身清寒,寄住在醴泉寺裏讀書。偶然的機會,他在寺院的老鼠洞中發現了一堆金子,當時無旁人在場,家中又窮困至極,范仲淹一分一釐也沒有動,把石板蓋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後功成名就,這個祕密依然藏在他的心裏。

  幾十年後,當年范仲淹讀書的醴泉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燬,寺院長老派人前來求助。

  范仲淹才寫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如此,寺院恢復舊觀,在范仲淹心裏擱了幾十年的這件事情也一同消去。

  范家在蘇州有一塊風水寶地,當時的風水先生對范仲淹說:「後代必出公卿。」

  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地風水能使後代顯貴,那不如改爲學堂,讓蘇州城的百姓子弟入學,將來衆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顯貴豈不更爲有益?

  於是立刻興建學堂,千年以來,這裏出現了將近400位進士、80幾位狀元,現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真正做到了讓百姓的子弟後代都能賢達顯貴。

  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歷久不衰,而歷代子孫都能夠遵循范仲淹留下的祖訓,仁厚知善,常修佈施,八百年家風不墮。不僅僅是因爲范仲淹在世時的積德修善,種下善業種子,更在於他「無我利生」的菩薩襟懷。

不衰

  爲何有人家風不衰?爲何又有人富不過三代?因爲習慣、迷信、感情、權勢、業力能控制我們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定型而不可改變的。一切的習慣乃至業力,都是我們自己造作的,只要我們秉持正念、謹言慎行,仍然可以將乖舛的命運轉變爲美好的命運,相反的,如果我們因爲有權有勢就胡作非爲,那麼我們原本的好運,也將耗盡。

  正確觀念的建立,對於個人的修身立業、社會的繁榮進步,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譬如有些人凡事反求諸己,遇責不瞋,發憤圖強,改變別人對他原有的印象;有些人樂觀進取,遇到任何不幸的打擊,都能從困難中找到奮鬥的途徑,從哀傷中體會生命的喜悅。由於觀念的不同,造成個人的命運有如天壤之別。

三世

  良好的心態、習慣和性格,這是成功人生的三法寶。一個人要想通、要放下,修慈悲廣種福田,改變自己的性格、心態和習慣,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境遇並不是命定如此,絕對不變的。上天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爲販夫走卒。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此,我們不要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要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