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傳統冬至習俗,與台灣本島大異其趣,台灣家家戶戶用湯圓品嘗,象徵祭祖團圓的傳承意味;但澎湖卻是「雞母狗仔」、菜繭等特殊口味,這樣的常民文化元素,現今成為特色觀光景點,湖西鄉南寮村就是代表。
由於澎湖四面環海,地理位置較為貧脊,生活比較刻苦,古早農村大都有養雞養豬養鴨等,碰到節慶,只好以手捏的雞母狗仔來充當祭品。在澎湖冬至節慶捏製的雞母狗仔,幾乎包括牛、羊、豬、狗雞等12生肖,現在還增加有鳥、鴨、鵝、魚等,甚至象徵元寶、飛機等都是捏製的品項之一,並由原先樸素的色澤,更為繽紛的色彩。
捏「雞母狗仔」,一樣是以糯米製作,先行浸水後,再研磨成米漿,早期是以人力的石磨來研磨,現在大都使用機器,快又省時,再用石塊壓實瀝水後,將糯米攪和揉成米糰,才開始製作菜繭、湯圓或雞母狗仔等,再點上紅胭脂,蒸熟出爐後,即告完成。澎湖南寮社區設計成遊客體驗行程,並由澎湖縣政府旅遊處興建雞母狗仔公園,營造出澎湖特色農村形象,成功打響名號。
由於捏「雞母狗仔」的這項傳統習俗,卻是澎湖傳承數百年,僅存的傳統習俗之一,將特有文化元素轉換成觀光特色。南寮村以蒙面女郎捏製雞母狗觀光,不僅在冬至時出現,一年四季都能安排,為澎湖觀光帶來活水,成為當地必遊行程。
資料來源/澎湖雞母狗經過時代變化,已成為繽紛多彩的特色觀光。(自由時報/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