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著名作家、畫家劉墉先生對做一位父親、做一位爺爺的感悟,他是一位活得很明白的睿智老人,看完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深受啟發。
我歡迎孩子回家,但我不希望他們總回頭
兒子一家在臺北,女兒在北京,劉墉和太太大半時間在美國。 現在,一家人相聚,很不容易。 有時候,劉墉想念孩子們,也會主動問太太:“孩子有沒有來電話? 兒子好嗎? 女兒好嗎? 孫女和孫子都好嗎? ”
太太一派悠然地回答:「沒有電話哦。 不過,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嘛! ”
劉墉聽了之後,就會這樣安慰自己:如果總打電話,孩子們可能會嫌煩; 不常打電話,孩子們反而會惦記自己。 這樣也不錯!
劉墉感慨地說:“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 我希望看見小鳥在空中飛翔的影子,又希望它能夠成為翱翔九萬里的大鵬;我渴望孩子回家,但也知道孩子是為世界而生的,孩子的臉會望向遠方; 我還知道,孩子的腳步會走得比父母快。 開始是跟著父母走,背著、托著、抱著; 後來是拉著、扯著、拽著; 再然後是和父母並排走......!
直到有一天,孩子走到我們的前面。 我們這些老人家拚命地趕,也只能看見他們的後腦勺。 ”
“但是,我不希望孩子總回頭。 如果總回頭,他們能夠走得快嗎? 搞不好要摔跤的。 如果孩子一輩子膩在父母身邊,老人會很高興,可這對他是好的選擇嗎? 矛盾的是私情,不矛盾的是公愛。
我會帶著祝福的心情,歡迎他們回家; 如果他們沒時間回家,而我又實在想念,就去孩子身邊待幾天。 ”
我的愛不能超過兒子、兒媳對孩子的愛
對兒女如此,對孫子女也是如此。 想孫子和孫女了,劉墉就會和太太飛回臺北的家住幾天。 每天下午,親家母都會把兩個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
劉墉愛自己的子女和孫子女,同時,他也很愛自己。 “每個人都要愛自己。 愛自己,就是愛你的家,愛你的伴侶,愛你的孩子。 如果老人自愛,就能夠讓孩子少操點兒心。 ”
劉墉說:“老人和孩子可以親,但是不能膩! 我的愛不能超過兒子、兒媳對孩子的愛。 “因此,他不會和孩子們膩在一起,既是因為孩子有他們的人生,也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喜歡的事情要做。 他必須關照自己的心靈,好好愛自己。
現在的劉墉,堅持每天伏案寫作、繪畫、看書、寫微博...... 他的孫女親切地叫劉墉“3分鐘爺爺”,因為爺爺只陪他們玩一會兒,就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了。
劉墉笑著說:“我既是個父親,也是個爺爺,我還是一個丈夫,但是,我首先是我自己。 ”
劉墉的晚年生活別有一番情趣。 有時候,他會把給孫女畫的畫放在微博上,讓粉絲們猜字玩; 有時候,他和太太開車外出辦事,在途中偶遇一段美景,就會馬上回家畫下來,然後和太太一起共賞; 有時候,他去拜訪老友,與之一起垂釣、品茗、賞花,偷得浮生半日閒......!
關愛子女而不失尊重; 親近孫輩而不妄圖佔有; 依賴伴侶而留有空間; 懷揣著理想去工作; 永遠保持一顆悲悯自在的心......這些,就是劉墉愛自己的方式。
感悟:孩子給我們打電話、常回家固然很好,如果孩子實在沒有時間,那我們就去孩子家看看他們,不也是挺好的嘛?
永遠記住:孫子、孫女是“別人”的孩子,我們可以跟孩子親近,但不能太膩,我們的愛不能超過兒子、兒媳對孩子的愛,因為我們除了是爺爺,還有許多也十分重要的身份,比如說丈夫、自己。
年歲大了,我們更要好好愛自己,找到讓自己舒適快樂的生活方式,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