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馬英九先生會讓我們汗顏嗎?

  馬英九先生大陸行,參訪,省親,祭祖!作為台灣地區前最高領導人,其政治意味和深意,國台辦和負責接待的各級地方政府都有準確定義和深刻解讀,在此,我們不探討!

  我想說的是,他這趟行程,邊走、邊看、邊聽、邊說、邊寫,所展現的文化傳承與魅力,所呈現的溫文爾雅、謙和而又不卑不亢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講話樸實、親民、接地氣,令人印象深刻! 讓久經大陸官場的民眾,感受到一股清流!
我們有些官員看到馬先生的行事風格後,會不會汗顏?

  有些官員,官不大職位不高,卻往往行事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不可一世;講話照本宣科,而且空話假話套話連篇,對歷史對文化傳承不上心,甚至對黨紀國法都不牢記於心,沒有敬畏之心,官老爺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我並沒有為台灣官員歌功頌德的意思,只是覺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好的地方可能藉鑑,也能更好的改進我們的工作作風,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能夠真正深入每個為官者的內心,並付諸言行!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馬先生大陸行的相關場景,來看看他的言行舉止和淵博的學識:在湖南座談時,他是如何闡述“一個中國”觀點的呢?他開場既沒有去講什麼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種、兩岸一家等正確的廢話,也沒有引用國共兩黨任何領導人的講話,包括兩岸都尊崇的孫中山先生的講話!

  他引用的是兩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民國憲法。 兩部憲法都明確表述了是“一個中國”,而且具體講到大陸的是1982年憲法的前言部分,台灣的是1987年修訂的憲法。

  憲法是什麼? 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權威性!這就從法理上明確了兩岸都認同“一個中國”!即使台灣民進黨雞蛋裡挑骨頭,恐怕也無法反駁!大陸應該也不會有異議。

  馬英九的發言提到兩岸按照彼此的憲法,都堅持一個中國,說明兩岸之間不是兩個國家,因此沒有“兩國論”或“一中一台”的疑慮。

  至於“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目前的狀態下,肯定是各說各話了。 這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完全契合,馬英九先生的政治智慧可見一斑!

  馬英九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此前從未踏足大陸,但在與湖大學生交流和祭祖誦讀祭文時,居然講的是純正的湖南長沙話,可見其家教之嚴格。而且,聽說他可以在國語、英語、閩南話、長沙話四種語言間自由切換。 馬英九與陳吉寧會面時,就談到ECFA用閩南話來念就是“會擱發”,意思是還會再發達的意思。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華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他居然清楚的記得1937年趙丹《春天裡》的歌詞: “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向前進,莫徬徨,黑暗盡處有曙光”。

  他們都牢牢記住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回到湖南湘潭老家祭祖。 馬英九受訪時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並多次強調,祖父給他們家的遺訓:

  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時刻銘記於心,一輩子謹遵祖訓,並始終身體力行! 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們時常講,要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多少人思考過,到底要傳承什麼東西呢? 其實“國學與家教”就是其精髓!

  在武漢大學,馬先生用幾分鐘時間講解了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小說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不得不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二省給德國,根據德國政府的命令,在這兩省的學校不許再教授法語,只能改教德語。 小說描述了語文老師是如何教最後一課法語的情形。 明白了即使當了亡國奴,也要牢記自己的母語。從1920年起,《最後一課》就進入了民國的語文教材,成為經典課文。

  馬英九先生可謂用心良苦,引用這篇課文,既回顧了台灣被拋棄的悲慘命運,同時,也表明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台灣民眾的內心,更重要的是,隱喻法德之間百年世仇都能“一笑泯恩仇”,兩岸更應該有理由、有信心走到一起!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深刻的大道理,比起直白的說教,更加受年輕人的青睞和接受!讀史方能明志,馬英九先生在參訪中,無論是涉及近代史的《開羅宣言》、《馬關條約》,還是古人教誨、祖先遺訓,無不信手拈來!

  在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時,導覽員提到中日甲午戰爭戰敗,馬英九馬上建議展覽板上應加一句“割讓台灣”。 他說,“要寫上‘去年今日割台灣,四百萬人同一哭’”!

  這句話又出自何處呢? 現場包括解說員在內,恐怕都不一定知道。

  這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先生所寫的著名詩篇《春愁》中的兩句話: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馬英九先生深厚的國學功底,還體現在其書法上,在拜謁中山陵時寫下的“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八個大字,陪同人員無不讚歎其經過嚴格訓練的書法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