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國三大戰略家對美國的地緣戰略和外交政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正是這三人把美國一步步扶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這三大戰略家被稱之為美國 “三大國師”,其中兩位猶太裔分別是季辛吉和布里辛斯基,另一位是杭亭頓。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布里辛斯基一手策劃了蘇聯的解體,幾乎主導了美國的所有重大外交政策。
1997年,布里辛斯基寫了一本叫《大棋局》的書,書中對未來的世界格局,作出過許多極為精準的預測。其中就包括中歐局勢、中東局勢、中國崛起的發展和走向等,體現出了他驚人的政治智慧和遠見。
布里辛斯基認為,如果世界地緣政治出現三種走勢,將會瓦解美國的全球霸權。這三種情況的苗頭一旦出現,就必須竭力破壞。
此後的二十多年裡,美國也一直在不遺餘力地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甚至不惜為此挑起戰爭。那麼布里辛斯基所說的這三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呢?為何當今美國已經無法阻止布里辛斯基所認為的,最糟糕的第三種情況發生呢?他對俄烏衝突又是怎麼看的呢?
誘使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 ——1928年,布里辛斯基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外交官家庭,父親是波蘭的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德聯合起來第四次瓜分了波蘭。
二戰結束後,波蘭成了蘇聯的衛星國。年少的經歷,在布里辛斯基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蘇聯的種子。1953年,布里辛斯基舉家移居美國,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任職該校俄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研究員。
此後十餘年,他一直在研究國際地緣戰略問題,並發表過許多著作,成為美國蘭德公司(著名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的顧問。
70年代初期,美蘇爭霸進行到第二階段,此時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為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以金融寡頭大衛·洛克菲勒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找到布里辛斯基作代表,吸收美國、歐洲、日本的大銀行家、資本家、政府要人和學界精英參加,成立頂級私密精英社團三邊委員會,協調各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與此同時,通過三邊委員會構築的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達到控制各國政府,為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的目的。
1976年,在國際金融資本的操作下,農場主吉米·卡特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成為美國總統。卡特上臺後,布里辛斯基被任命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實際操控者。
此後幾年,布里辛斯基多次建議卡特總統全力支持阿富汗的反蘇派,以誘使蘇聯出兵。在此過程中,他同季辛吉一起,為推動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79年,蘇聯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佔領阿富汗北部地區,與阿富汗人民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布里辛斯基得知消息後,興高采烈地給卡特寫信:“蘇聯終於陷入了戰爭的泥潭,這場戰爭必將導致蘇聯最終瓦解⋯⋯。”當時的蘇聯,擁有四萬枚核彈六萬輛坦克和五百四十九萬軍隊,國力如日中天。布里辛斯基的預測也被許多人當成是狂妄無知之言,並沒受到廣泛的歡迎和認可。
卡特下臺後,布里辛斯基也離開政壇,回到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但一直沒有放棄試圖在幕後操縱美國政治的企圖。
1986年,布里辛斯基寫了一本名叫《競賽方案》的書,內容大致是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必須遵循的地緣戰略綱領。他在書中他指出:“美蘇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競爭,而是兩個帝國體系間的競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個國家為了全球優勢而競爭。”
雖然都是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明顯 “發育不良”,只要蘇聯不戰勝就會失敗,只要美國不戰敗就是勝利。美國隻要立足於文化優勢,再進行全球戰略設計,蘇聯必將解體。
蘇聯解體後,美國應該設法從東西方擠壓俄羅斯,促使中國、印度、土耳其、伊朗、俄羅斯等地區強國,圍繞裏海-波斯灣資源圈,互相展開激烈競爭。
在此過程中,美國隻要進行制衡分化,即可穩坐釣魚臺。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紅旗緩緩降下,一個擁有兩千兩百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影響了二十五億人的紅色帝國轟然倒塌。
美國人民想起了那個在十幾年前便積極推行和平演變,引誘蘇聯進攻阿富汗的人。
布里辛斯基一夜之間名聲大噪,成為了震驚世界的 “大戰略家”,也再次成為美國政府最重要的智囊。
此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按照布里辛斯基設計的地緣政治框架進行,所有的戰略設想基本都得到完美的實現,實現了對全球事務的領導。
提出 “奶頭樂” 理論,制定和平演變計劃 ——1995年,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行了一個匯集全球五百名政治精英的會議,參會者包括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總統老布希、CNN、惠普、微軟的創始人等,這些來自社會頂層的精英人士,紛紛表達了對未來世界的擔憂。
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會加速流向20%的有錢人,剩下80%的人財富會嚴重縮水,這會引起社會矛盾的大爆發。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在大會上,布里辛斯基站了出來,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它便是著名的 “奶頭樂理論”,其理論核心是: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將不必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安慰這些 “被遺棄” 的人,避免產生階級衝突,方法之一就是制造 “奶頭” 並餵之以 “奶頭”—— 讓令人陶醉的消遺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 (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等),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各種 “快樂” 中,不知不覺地喪失思考能力,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此後,這套理論便在歐美國家大行其道。譬如就拿美國來說,“一美元炸雞”、“兩美元漢堡”,保証底層人民的基本生存,然後每年拍大量的電影、視劇,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遊戲,讓這些肥仔忙碌起來,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些複雜的東西,這樣就構成美國社會的基本穩定。
與此同時,背後還有另一個 “暗箱” 操作:如果有國家不受美國大金融資本的控制,不受美國政府的歡迎,美國就把黑手伸入這個國家,布里辛斯基還為此制定出一個計劃:
一、用金錢利益,收買這個國家的精英階層﹔
二、用美國的價值觀念來改變這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
三、如果強硬的政府無法滲透,就扶持收買民間組織﹔
四、扶持敵人的敵人,來實現國際制約﹔
五、收買這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實行政權更替﹔
六、直接消滅反美政權,扶持傀儡政權統治。
這就是這二十年來,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紛紛爆發各種 “顏色革命”,所謂和平演變的源頭。
曾經的美國也想在中國搞這一套,但是其陰謀被中國人民徹底粉碎,那個 “公知時代” 也就此隕落。到底要如何應付中國的崛起 ——
1997年,布里辛斯基又寫了一本叫《大棋局》的書,論述了在未來二十年內,可能會導致美國全球霸權崩潰的三種情況:俄歐聯盟、中日聯盟、中俄伊聯盟。
那一年,關於中國未來的發展,他作出這樣的預測:“中國到2020年會成為 ‘地區主導大國’,在亞太地區擁有一個勢力範圍或受別國敬服的範圍,不可能成為在各個主要領域都富於競爭力的全球性大國,儘管中國可能有此抱負。”
“中國一定會發展壯大,這將為世界所公認。但不管中國多麼強大,它都不會去爭奪所謂主導權,無論是地區的還是全球的,因此勢力範圍的概念是和它套不上的。”
同時,他認為美國一定要極力避免中、俄、伊結成大聯盟的情況,因為這對美國霸權是最大的潛在危險。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必須同時在歐亞大陸的西部、東部和南部邊緣施展地緣戰略手段。
布里辛斯基認為,隻有在美國十分短視地同時對中國和伊朗採取敵對政策時,中俄伊 “反霸權” 聯盟才會形成。
川普當選總統後,毫不猶豫地做了布里辛斯基最擔憂的事情。他在任期間,中伊兩國簽署了二十五年全面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國投資伊朗能源和基礎設施,石油和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等。在面對中國崛起的態度上,布里辛斯基與美國現在地緣政治的 “操盤手” 米爾斯海默,有著嚴重的分歧。
2005年,雙方在美國的《外交政策》雜誌上進行了一場辯論,主題是美國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布里辛斯基認為:“中國正在崛起,這是目前為止最大的和平崛起。中國領導人並不傾向於用武力,或者用軍事挑戰美國霸權。他們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經濟上,放在國際社會認同上。”
布里辛斯基的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大部分美國精英並不這樣想。
“中國威脅論” 的理論代言人米爾斯海默反對這個觀點,他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米爾斯海默解釋稱:“如果中國以此後幾年內,繼續大力發展經濟並壯大國力,美國和中國可能會在安全領域發生激烈的對抗,甚至會發生戰爭。”他給出的理由是:“美國無法容忍與其差不多對手出現。”
因此他認為美國必須設法遏制中國,最終把中國削弱到與美國無法抗衡,不再有能力控制亞洲為止。
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也是現在的美國國策。
2017年,川普上臺後,美國開始不斷打壓中國,目的就是削弱中國,讓中國失去與美國競爭的地位。拜登上臺後,美國依然加緊遏制中國。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兩黨無論誰上臺,遏制中國已經成為共識。
兩位戰略家對 “俄烏沖突” 的預測 ——1997年,布里辛斯基給當時的美國獻策:應該接納俄羅斯,避免中俄聯手的局面出現。在書中,他這樣寫道:“讓中國的整體地緣政治利益與俄羅斯追求主導地位的努力發生衝突,卻與土耳其和伊朗的意圖相互補充。”當時,俄羅斯內部其實是比較親近西方的,甚至包括普丁都曾向西方拋出過橄欖枝。
然而傲慢的西方不但不接納俄羅斯,甚至在1997年至2020年期間,北約還陸續進行了五次東擴,極力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生存空間。北約成員國從十六個擴充到三十個,在俄羅斯的西面形成U形包圍圈,嚴重威脅著俄羅斯的安全。
北約的舉動徹底惹怒了普丁,俄羅斯隨後扭頭轉向東方,與中國聯手 “反霸權”。美國政府的短視,不但打破了布里辛斯基設計的 “大棋局”,結果反而朝著他預測的最壞局面發展:中、俄、伊三國被迫形成 “反霸權” 聯盟。
面對這樣的結局,布里辛斯基不得不感嘆:“長期的狂妄自大造成文化上的享樂主義,使政治精英逐漸喪失了雄心壯志。公民們也不再願意作出那種社會犧牲。文化上的衰敗、政治上的分裂、財政上的通脹加在一起,使得帝國的根基已搖搖欲墜,倒下去隻是時間問題。”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布里辛斯基便預言了俄羅斯將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他對美國政府建議 ——“西方應該重申,它希望與俄羅斯和平共處,以共同幫助烏克蘭實現經濟復蘇和政治穩定。西方應該再次向俄羅斯保証,它不尋求將烏克蘭拉入北約或讓烏克蘭與俄羅斯對立。”
當時,布里辛斯基與米爾斯海默均對未來局勢做了預測:
1、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否則俄羅斯一定會發動戰爭。
2、美國不會派兵,但是會對俄羅斯施壓。
3、北約和美國不親自下場,俄羅斯必贏,如果美歐親自下場,那麼會將整個人類拖入核戰的危險境地。
2017年,美國一代戰略大師布里辛斯基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此後幾年,美國那些短視的政客,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將烏克蘭人民當成炮灰,當成用來對抗俄羅斯的工具,最終導致俄烏衝突爆發。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 “鷹派” 的代表米爾斯海默,這個終其一生為美國 “霸權” 出謀劃策的戰略大師,譴責道:
“我一生都在研究大國政治。在俄烏衝突中,誰要為這次戰爭負責?有些人認為是俄羅斯,尤其是普丁應該負責,我完全不同意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歐美對今天發生的事情負有主要責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場美國支持的政變促成的。北約東擴是動了俄羅斯的紅線,克里米亞、喬治亞已經証明。現在,西方依舊要把武器布置到烏克蘭,當你已經把熊逼到了角落,還 ‘用木棍去戳熊的眼睛’,是一定會被揍的。”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不會親自介入,俄羅斯會贏。
他解釋說:“轉在這場我們與俄羅斯的競賽中,你們會想誰的決心更大?美國人不太關心烏克蘭,他們不會為烏克蘭流血和犧牲,此外還有核層面的問題。”
與此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核戰的擔憂,他說:“我們在此討論的是,我們正在把一個核大國逼入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