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氣候危機~臺灣文化四景消逝中

  我是專案主任張皪心,上週末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您是否也收到大雷雨警訊通知呢?隨著暑期的到來,除了酷暑,極端強降雨也越來越頻繁,臺灣許多知名的觀光景點都逐漸受到極端氣候的威脅。

  不久前,綠色和平舉辦「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地景」記者會,公布研究報告《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1,探討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對臺灣人文地景的影響。

  報告內容提及極端高溫、瞬時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等極端氣候事件對臺灣的人文地景造成了嚴重的衝擊。這些氣候事件已經威脅到一些重要的文化祭典和觀光景點,例如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和臺南北門的南鯤鯓代天府。

  您可能難以想像,在 60 年前的冬天,臺灣合歡山曾是知名的滑雪勝地,卻因全球暖化而消失。氣候變遷的影響已深入人類生活,甚至衝擊自然人文景觀。

  4 月 16 日,嘉義市簽署氣候緊急宣言,減碳目標參照IPCC建議的2030年減45%。 © Wu Tien Hung / Greenpeace

 邀請大家一同扭轉氣候危機 守護家園 傳承文化

  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僅影響您我的生活,更威脅著您我生長的這片土地,邀請您每日小額捐款 $20 元,守護氣候、拯救正在消失的地景文化。

  今年 3 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最新報告(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指出2,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影響已快速擴散,且越來越劇烈,證據包括極端的熱浪、暴雨、乾旱及熱帶氣旋,而對人類和自然帶來的衝擊和相關損失,規模也不斷攀升。

  在今年,您可能也發現臺灣已出現嚴重旱象、3 年沒有颱風入境,面臨休耕和缺水危機。而未來 10 年,將是扭轉氣候危機的重要關鍵,我們必須減少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以控制升溫在 1.5 度C 內!


  捐款支持,扭轉氣候危機~綠色和平氣候專案團隊對接下來的減碳黃金 10 年,提出三大政策方向建議:

  打造臺灣多元綠能:發展地熱、氫能、海洋能、小水力等再生能源技術並加速商業化,配合儲能設備,完善法制配套、增加開發誘因,加強建立在地夥伴關係。

  提升整體社會的淨零軟實力:從建築、交通、大型活動等生活層面著手,建立大眾容易親近的淨零示範、指引與資訊交流平台,並投入綠色工作輔導,讓調適和減碳落實日常生活中。

  保護自然碳匯:加強森林和海洋保育,禁止濫墾濫伐、通過海洋保育法,復育管理海洋與濕地等自然碳匯,保護生物多樣性,調適氣候變遷。

  面對下一個十年,現在就是關鍵。綠色和平呼籲 2024 年各政黨總統候選人,將氣候治理列入優先政見,以積極具體的環境政策及行動,扭轉臺灣珍貴傳統文化消失的命運,也讓數千萬生活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有更加安全、宜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