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中共這次海峽雷霆-2025A演習可説是解放軍對於收復台灣全階段式的全過程、全方位操練;如習近平所言,「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解決台灣問題並非單純之軍事問題,而是糾雜著中共內部政局穩定與政權維繫、中美對抗、民族復興等內外因素。
台海問題的主動權永遠操之在中共手中,不會隨美國起舞。
中共對台軍事行動戰略指導原則可概分為速戰速決、以戰逼和、圍而不攻三者,三者主要差異不在共軍作戰能力之強弱,而在追求的戰略目標不同。速戰速決是為「武統」,就是完全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以戰逼和是為「以武促統」,是以軍事作為實現和平統一之主要手段,但非直接以軍事手段實現統一﹔圍而不攻是為「遏制台獨」,是以軍事手段嚇阻台灣步向台獨,而非追求兩岸立即統一。在此三類戰略指導原則下,共軍執行不同之對台軍事行動模式。
*遏制台獨/懾封
若是北京採取以遏制台獨為主之圍而不攻,那麼共軍行動就不會直接以武力進犯台灣,而是以軍事行動壓縮台灣周邊海空域防禦縱深並削弱台灣所能獲取之外援為主。圍而不攻主要目的在遏制台獨而非實現立即統一,以軍事包圍行動對台灣政治領袖形成嚇阻,使其不敢作出直接逾越中共對台主權主張所劃設之紅線的決策。
*以武促統/鎖控
若是北京採取以武促統之以戰逼和,共軍作戰模式就不是直攻台灣,可能是封控台灣海空制權、甚至攻占特定外離島,製造台灣內部恐慌,再逼迫台灣政府與北京展開以兩岸統一為目標之政治談判。在此作戰模式下,遠至東沙島、太平島,近至澎湖,都有可能是共軍攻占的目標。
*武力統一/毁癱
倘若戰略指導原則是追求武統之速戰速決,共軍作戰模式即是一般耳熟能詳的「直取台北」、「首戰即決戰」、「飽和式攻擊」「斬首」等。在此作戰模式下,多數台灣民眾相信在共軍侵台初期台灣就可能遭到解放軍大批導彈及遠程火箭之火海攻擊。
上次解放軍面對美國議長佩洛西竄台,採用最低程度的圍而不攻,便是以共軍機艦頻繁出沒台灣周邊海空域壓縮國軍海空防衛縱深之舉動,而下次台當局如繼續莽動,解放軍必有更強動作,採取以武促統,以戰逼和的姿態,視美方的反應作出相應軍事行動強度,最強者則是對台實施圍島封鎖,甚至攻占特定外離島。
當共軍對台圍而不攻之強度升高成為以戰逼和的圍島封鎖時,依中共辯證式決策思維視之,其追求之戰略目標可能隨情勢變化而改變,如果勸降島內殘餘守軍不成,則封鎖亦可能隨著戰略目標改變而升高成為武統攻台軍事行動之前奏。
中美爭奪宮古海峽巴士海峽控制權
島內軍事分析家指出,中共對台要採取「武統」或「以武促統」,不僅僅是領導人意願問題,更涉及到共軍從事「速戰速決」或「以戰逼和」之能力問題,而共軍對台作戰能力之關鍵不在能否成功登陸台灣本島,而在於能否成功奪控宮古海峽及巴士海峽。
共軍相信一旦對台發起速戰速決或以戰逼和之軍事行動,成敗關鍵將會是中美兩軍爭奪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之控制權(拒止),解放軍海空軍長期訓練的目的也在於此。共軍若能藉由海空聯合作戰及岸基遠程打擊火力支援下成功奪控此二海峽,對台軍事行動便穩操勝算。
若共軍成功掌握此二海峽並將海空兵力投射至西太平洋,展現出對美軍進行反介入作戰之能力,美國在無法順利軍事介入台海衝突之困境下,應會放棄軍事手段,改採政治外交協商途徑解決衝突,如此一來,北京便能夠透過談判之方式逼迫台灣接受和平統一之政治安排。而即便台灣仍拒絕談判,共軍也可以在無美軍介入的情況下,取得對台軍事行動最終勝利(登島),實現武統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