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百草園~以“艾”的名義追思

  閩南傳統文化中,人們在清明節,採摘鮮嫩艾葉搗汁和入糯米粉,製作青團即清明粿以追思祖先。 艾草青團作為清明掃墓的供品,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同時借艾草的“潔淨”之意,寄託護佑家族平安的願望,寓意“清淨潔明”。

  在閩南,清明節還有用艾草煮水洗身的習俗,寓意驅除晦氣,保健安康,賡續艾草“驅害辟邪”的文化信仰; 在掃墓時焚燒艾草,利用其煙霧驅趕蚊蟲、凈化墓地環境,借艾煙傳遞對先人的思念。

  不過,民間常把食用艾草與藥用艾蒿及草藥鼠曲草混淆。 三者功效不盡相同,需要仔細辨識。

■艾蒿、艾草、鼠曲草之差異

  (1)中藥艾蒿:別名艾、艾葉、白蒿,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乾燥葉。 多年生草本或稍呈半灌木狀,高達約1.3米,具濃郁的香氣;根狀莖粗壯,莖單生或少分枝,淡綠色。 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 上表面灰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質柔軟。 味苦,性溫。 具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 外用祛濕止癢。 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 外治皮膚瘙癢。 常用於煎服或入丸、散,或艾灸或熏洗用。
可能是紫蘇的圖像
  (2)食用艾草:即野艾蒿、雞腳艾,為菊科植物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植株與前者比,相對矮小,莖多分枝,暗紅色,清香氣味,葉片則相對狹長,中部葉卵形或長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邊緣較為平滑。 野艾草有艾的功用,作“艾”的代用品,但由於其揮發油含量達不到藥用標準,民間常用來食用或洗澡。 艾草其特有的香氣能驅蚊、散寒、驅邪、避瘟,曬乾的艾草則可以用來泡茶,新鮮的艾草可做艾草粿、艾草煮雞蛋或艾草根與豬骨頭煲湯等,不僅口感獨特,還能起到驅寒暖身、溫補氣血的作用。
未提供相片說明。
  (3)鼠曲草:別名田艾、清明菜、鼠耳草,為菊科鼠曲草 Gnaphalium affine D. Don. 一年生草本。 高10-40cm,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 葉無柄,倒卵狀匙形,基部漸狹,頂端圓。 頭狀花序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 瘦果倒卵形,花果期幾乎全年。 鼠曲草莖葉有化痰止咳,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適用咳喘痰多,支氣管炎,陰囊濕癢,蕁麻疹,高血壓; 外用治痈腫疔瘡。 也是閩南人用於做清明粿的材料。

未提供相片說明。

■色如碧玉的清明粿追思先人

  中藥艾蒿、野生艾草與鼠曲草在閩南清明文化中具有異曲同工之意,那就是做成清明粿,祭祀祖輩,追思先人。 《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和粉,謂之龍舌䉽,以厭時氣。 反映了以鼠曲草製粿的清明傳統。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錄青團制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可見艾草在清明食俗中的地位。 這些均記錄了傳統清明粿被視作清明文化符號。
  艾草或鼠曲草,常被做成各種各樣的清明菜,可泡茶、煲粥、做湯、蒸糕、做粿、包餃子、煮雞蛋,寓於驅毒避害,保健安康。

■食療藥膳方

  (1)涼拌艾草或鼠曲草/食材:鮮嫩鼠曲草或艾草、精鹽、蒜茸、麻油等。製法:取乾淨鮮嫩鼠曲草或艾草,置沸水中燙熟,撈出,瀝干水分,與精鹽、蒜茸、麻油等拌勻,裝盤即可。功效:化痰止咳,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2)艾草或鼠曲草煎餅/食材:艾草或鼠曲草、米粉、麵粉、少許精鹽或糖。製法:取乾淨鮮嫩鼠曲草,置沸水中燙熟撈出,瀝干水分后切碎,與米粉、水、鹽攪拌,置油鍋中煎熟即可。 或者將鮮艾草攪汁,加入麵粉、糖合成糊狀,煎成兩面金黃色的艾草餅。功效:祛風除濕,解毒。
  (3)炒鼠曲草或艾草/食材:鼠曲草或艾草、豬肉、精鹽、味精。製法:將鼠曲草或艾草置沸水中焯水,瀝干水分后切碎,與豬肉入油鍋旺火炒熟,調味,裝盤即可。功效: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
  (4)艾草粿或鼠曲草粿/食材:鮮艾草或鼠曲草、粳米、糯米。製法:取三成粳米、七成糯米磨成漿,置鍋內熬至稠米糊狀、不粘手時取出,加入鼠曲草或艾草粉末,揉至柔軟成粿時,即可製成各種形狀的邊料,用於包餡,甜、鹹各隨所宜。功效:祛風除濕,解毒。

可能是甜點的圖像

  (5)鼠曲草丸子湯/食材:鮮鼠曲草、米粉、高湯、香菇、肉末、蝦米、火腿、精鹽、麻油、蔥花。製法:將鮮鼠曲草搗爛絞汁,和米粉拌勻,揉成丸子,加入高湯、香菇、肉末、蝦米、火腿、精鹽等,煮熟后淋上麻油,蔥花點綴即可。功效:祛風除濕,解毒。
  (6)艾葉薑茶/食材:艾葉15克,生薑5片,紅棗5枚,紅糖少許。製法:將艾葉、生薑、紅棗、紅糖加水同煎代茶飲。功效:溫經脈,祛寒濕,主治寒濕痛經。
  (7)艾葉雞蛋湯/食材:新鮮艾葉150克,雞蛋3個,生薑15-20克,胡椒粉、蔥花、食鹽、植物油適量。製法:雞蛋打成液加入生薑沫、胡椒粉、食鹽混合均勻; 熱鍋冷油,把混好的蛋液倒入鍋內煎成蛋餅,切小塊; 水煮開后加入鮮艾葉,煮3-5分鐘后,加入蔥花、鹽調味即可。功效:益氣養血,祛濕寒。
  (8)艾葉土雞煲/食材:新鮮艾葉100克,土雞500克,生薑5片,紅棗5粒,食鹽適量。製作:雞肉焯水備用; 艾葉洗凈,加適量清水煮開後轉小火30分鐘后撈出艾葉留湯備用; 把艾湯、雞肉及生薑、紅棗等食材放入湯煲內,煲湯1-1.5小時,出鍋前調味即可。功效:適合氣血虛寒、手腳冰涼、容易感冒等人群。

■使用注意事項

  中藥艾蒿藥性溫燥,陰虛血熱者慎用; 有小毒,不可過量服用。

*作者簡介/林美珍(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教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