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瘋媽祖~臺灣媽祖信仰與遶境活動

  媽祖(天上聖母)是民間共同的信仰,也是臺灣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臺灣俗諺:「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行船討海三分命」,先民從大陸來臺墾拓,必須經過波濤洶湧的「黑水溝」,「航海女神–媽祖」便成為渡海移民心靈的依靠;為了感謝庇祐,便在港口、海邊建造媽祖廟。媽祖信仰陪伴臺灣人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國民政府的歲月,媽祖早已深入民間,成為地方的守護神,也產生在地化的稱謂,如北港媽、新港媽、大甲媽、鹿港媽、關渡媽、淡水媽、松山媽、旱溪媽、南屯媽、笨港媽、彰化內媽祖及外媽祖、白沙屯媽、霧峰南天宮阿罩霧媽、西螺福興宮太平媽等稱謂。

可能是人群和寺廟的圖像

  臺灣大大小小的媽祖廟共有千餘座,因奉祀神像的來源不同,所以稱謂亦有所不同,從湄州嶼朝天閣分靈而來的叫「湄州媽」,從同安縣分靈而來的叫「銀同媽」,從泉洲府分靈而來的則叫「溫陵媽」,分靈自長汀地區的「汀洲媽」,分靈自興化地區的稱「興化媽」等。臺灣地區著名的媽祖廟頗多,如澎湖馬公的天后宮,鹿港的天后宮、臺南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北投的關渡宮、朴子配天宮,安平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新港奉天宮、白沙屯拱天宮、南屯萬和宮、旱溪樂成宮、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梧棲浩天宮與朝元宮、豐原慈濟宮、大里振坤宮與福興宮、霧峰南天宮、南方澳南天宮等。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是聖母的誕辰,各地的媽祖廟,香火鼎盛,香客也絡繹不絕。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臺灣民間所言媽祖之身世、湄嶼飛昇之故事,都在《天妃顯聖錄》流傳之後才形成。傳說宋太宗雍熙四年(987),默娘時年二十八歲,九月九日重陽節,清晨焚香誦經後,辭別家人,渡海至湄洲嶼,登上湄峰,忽然聽到仙樂繚繞,霞光萬道,在眾仙童玉女的簇擁下,默娘乘風翼靄昇天。自媽祖飛昇以後,經常在海上顯靈,護佑船隻平安渡過風浪,湄洲居民感念祂的恩澤,建廟奉祀尊為『通賢靈女』。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也因敬仰媽祖屢顯神功、慈悲救人而給予數十次敕封,諸如「娘娘」、「夫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封號,而臺灣同胞則稱祂為「媽祖婆」、「聖母」。媽祖流傳在民間的生平故事很多,如窺井得符、機上救親、化草救商、禱雨濟民、降服千里眼順風耳、龍王來朝、收伏晏公、靈符回生、伏高里鬼、斷橋觀風、收伏嘉應嘉祐、蓆海以行、湄山飛昇等(可參觀大里福興宮、大甲鎮瀾宮媽祖故事壁飾浮雕);據說鄭和下西洋、施琅攻臺時,都曾見聖母顯靈的事蹟。

可能是 4 個人、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媽祖出巡,萬人空巷』

   臺灣地區的媽祖廟很多,巍峨的廟宇也逐漸擴建,常舉辦各種宗教慶典,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每年在春節之後,各地供奉媽祖的廟宇都會遶境或回祖廟進香,特別在農曆三月,陣容龐大的「媽祖遶境進香團」,有的步行、有的搭遊覽車,規模都十分壯觀,常見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俗諺:「正月痟siáu查某,二月痟siáu蛤鼓,三月痟媽祖,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或「正月痟siáu查某,二月痟siáu鑼鼓,三月痟siáu媽祖,四月痟無路,五月痟撐渡……」,農曆三、四月可以說是迎媽祖的旺季,全臺刮起一陣媽祖活動熱潮,幾近瘋狂的程度。每年屯區「十八庄迎媽祖」(農曆三月一日起至農曆三月二十日止;農曆三月初一,東女慈聖宮、旱溪樂成宮,同時舉行起駕儀式、各地宮廟媽祖遶境巡庒)印證了傳統民間信仰與習俗。大甲媽祖遶境出巡(九天八夜;2025年4月4日晚間10點45分起駕,至4月13日結束)、白沙屯媽祖遶境進香(十天九夜;2025年農曆4月5日子時至4月14日申時/國曆5月1日登轎23:25 起駕出發),常造成萬人空巷;大甲媽祖遶境,更是陣頭、藝閣、旗燈、哨角、劇團盡出。(註:臺灣各地媽祖廟,也常在農曆三月份舉辦遶境活動,如臺中市神岡區圳堵「新和宮」、臺中市太平區「聖和宮」與「太和宮」、北港「朝天宮」、松山「慈祐宮」等)。

可能是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和寺廟的圖像

可能是 2 個人、寺廟和文字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