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中國大陸軍武默默改寫亞洲戰爭邏輯

  中國沒動手,卻讓亞洲安靜;美國沒聲音,是因為來不及回應。台灣要小心,不是因為敵人強,而是因為真相很難說出口。

  印巴戰爭72小時結束

  2025年5月中旬,印巴在克什米爾爆發衝突,原以為會重演過往的拉鋸戰,沒想到72小時內迅速落幕。原因不在印度投降,而在巴基斯坦出手過猛......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中國製武器的主導效能。

  巴方大量使用中製無人機、電戰系統與智能火箭,短時間內癱瘓印度雷達、防空與通訊,並癱瘓多座機場。整場衝突宛如演練:中國裝備、巴方操作,印度全面被動,最後只能請求停火。這是中國軍武首次大規模在他國實戰中證明其壓制能力。

  這不是一場區域小衝突,而是亞洲軍事秩序的轉折點。

  區域收聲,美國沉默

  此戰爆發後,越南與菲律賓旋即低調處理南海問題,日本和韓國國會也出現反思聲音。亞洲各國不再主動挑釁,而是觀察變化。

  而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的反應。華府沒譴責中國,五角大廈僅表示「呼籲克制」,沒有後續行動。原因很簡單:中國展示的不是人海戰術,而是新一代系統戰力;而美方根本沒有準備在這種戰爭節奏中即時應對。

  印巴戰爭成了軍事版的「北溪事件」......?一切發生太快,沒人承認主導,但後果已經擺在眼前。

  台灣:忽然沉默的島嶼

  這場72小時戰爭最震撼的不是德里,而是台北。衝突結束當天,台灣國防部臨時取消漢光演習說明會,媒體原本熱炒的「決戰境外」忽然銷聲匿跡。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這次用的只是「出口版本」,不是解放軍最強配置。印度能被癱瘓,我們有勝算嗎?

  同時間,慈湖禮兵撤除、罷免潮蔓延,各地開始出現針對綠營立委的連署聲音。社會不是反戰,而是開始問:我們到底為誰而戰?

  如果我們要犧牲,該為的是台灣,不是別人的全球戰略。

  美國保持距離,是最可怕的訊號

  這場戰爭讓所有人看見:中國不再警告,只出手;不再威脅,而是直接癱瘓。美國不敢出聲,不是因為和平,而是因為不確定能否應對這種戰爭模式。而我們,還沉浸在「拿起掃把對抗飛彈」的口號裡?

  魏德爾示警:不要替別人送命

  德國「另類選擇黨」黨魁魏德爾(Alice Weidel),早在烏克蘭戰爭初期就堅決反對德軍介入。她公開質疑美國主導北溪管線爆炸,並直言德國軍人不是華府的消耗品:「德國的主權,不該在美國的利益前自焚。」

  她的話不是煽動,而是國家真相。今天的台灣,就站在這種選擇前。我們不是沒有戰力,我們是缺乏講真話的人。我們不是害怕中共,而是害怕承認華府不會陪我們到底。

  該講真話的時候到了

  如果要上戰場,就該為自己;如果要拿掃把,那是為了清除錯誤的政策,而不是替別人毫無生還機會地當炮灰。台灣真正該清掃的,是那場早該終止的自我催眠。要讓世界尊重我們,就要先尊重我們自己的理性與生命。美國會為利益改變策略,但台灣,只有這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