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島嶼.風 ~ 澎湖公共藝術系列報導

  【本報訊】因應1992年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及1998年通過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臺灣公共藝術進入了長足的發展,對公共藝術的定義幾經變遷,與時俱進。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9條,明定公有建築物所有人與政府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藝術品」,美化建築物與環境;1998年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則尚未明定設置計畫有哪些類型方案;2002年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相關條文修正為公有建築物與政府重大公共工程應設置「公共藝術」,並進一步解釋公共藝術「係指平面或立體之藝術品及利用各種技法、媒材製作之藝術創作」,而由此可知,當時對公共藝術設置的認知,大抵為「藝術品」的概念。

  澎湖2002年產生第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由雕塑大師楊奉琛創作「海洋之母.哺育天地」,以鏤空不鏽鋼線條扭轉如海浪,內有漁網結構而成的魚形體,如數字8的造型意為無限大符號「∞」,表示海洋無垠、永無止境,反映澎湖以海洋立縣,菊島的精神亙古不墜。陽光下鏤空的不鏽鋼光澤耀眼,通透而動感,充滿扭轉的動能,作品位處港口突隄,守護著港口門戶,成為地景與港市脈動的連接點,亦是船舶進出港灣的地標意象;為當時公開徵選的首獎,至今仍昂然矗立於第一漁港出入口。

  創作者楊奉琛(1955-2015)為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子,擅長景觀與光效雕塑、複合媒材及雷射藝術,以自然及天人合一思想為創作核心,作品蘊含東方哲學氣質,或現西方現代主義極簡風,常見對照與循環、對立與融合或是再生的手法,氣勢恢弘、雍容大度,具乃父遺風,享譽國際。

  身為澎湖首件公共藝術作品,「海洋之母.哺育天地」意義非凡,2008年4月曾因強風吹襲而折損,經縣政府緊急進行修復,故能迄立至今,繼續成為船隻與旅人的記憶節點。